大家最想去的 IT 互聯(lián)網公司排名是怎么樣的?
時間:2023-12-31 16:12:01 | 來源:網站運營
時間:2023-12-31 16:12:01 來源:網站運營
大家最想去的 IT 互聯(lián)網公司排名是怎么樣的?:我也來獻丑說一下自己個人的偏好 :-)
第一梯隊: 自己合伙的公司 X ! (這個公司還未宣布,地點在中國 ^_^)
第二梯隊: 現在的灣區(qū)四小龍: Uber, Dropbox, Square, Pinterest; 外加新貴 Airbnb, Snapchat, Whatsapp. 我對這5個公司的排名: Airbnb > Uber > Square > Dropbox > Pinterest (Snapchat和whatsapp比較特殊, 不參與常規(guī)排名). 理由是:
1. Airbnb: O2O的當紅模式,同時不轉變所有權, 而是通過經營權和收益權交易; 整個網站和app的用戶體驗很不錯, 房子的居住體驗也很好. 之前自己和同事們在Lake Tahoe滑雪的時候經常用來租度假別墅. 只要一起的朋友夠多, 價格比起酒店還要實惠. 比如這個木屋:
-- 在Lake Tahoe岸邊,是冬季滑雪的好居處. 總共7個床, 可以容納10個人, 里面一般都有Hottub, 可以方便滑雪回來后晚上在里面邊泡溫泉邊喝啤酒邊說笑話, 有太多的回憶, 唉~
回憶: "一伙人圍著暖和的爐壁看中國好聲音".
HotTub: 運動完后用來舒經活骨 :D
另外Airbnb歐洲市場發(fā)展也相對比較成熟. 我朋友還有通過只在Airbnb上面通過預定房間來游覽歐洲一圈, 效果杠杠的. 當然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Airbnb當前的valuation還比較小,進去后拿的股票期權還有很大的增值空間.只要Airbnb發(fā)展沒有出現大的狀況, 現在Airbnb的Offer抵得上08-09年的Facebook offer.
2. Uber: 也是當紅的O2O模式, 有效地分配了空閑的車和需要用車的人, 所以的確給社會創(chuàng)造了實際的價值, 促進了資源更加有效地分配. 另外自己平時用過的幾次里面,都覺得他們的App體驗很好,駕駛員的素質也很高. 如果不是幾個月前他們宣布了17billion的估值來進行融資,那么Uber一定是在我心目里面第二梯隊的第一名. 另外我和紐約出差的時候, 和出租車司機聊天, 得知Uber使用人數增加極快, 已經逐漸蠶食老版Yellow Cab和Dial 7等. 另外, Uber也在進軍中國.
3. Square: 支付的新貴, engineering團隊的實力在四小龍里面是最強的, 很多我認識的Facebook牛人都過了Square. 他們的福利也很不錯, 期權現有的誘惑力不小, 另外午餐相當得高大上, 甩Facebook兩條街, 甩Google一條街. 不足之處就是贏利模式或者說利潤率一直無法給力起來, 也沒積累出巨大的用戶量以便未來進行套現; 另外在歐洲市場還處于拓荒階段. 中國幾乎不可能, 另外還有拉卡拉等著它的. -_-
4. Dropbox和Pinterest: 前者很穩(wěn), 用戶量也很大, 但是公司已經發(fā)展到比較大的階段, 現在進去油水已經不多; 后者也是很不錯的公司, 只是和另外幾個新貴比, 稍顯有點"娘" (哈哈,開個玩笑; Pinterest的大牛們海涵).
P.S. Snapchat很好,但是前途不明確; 創(chuàng)始人年輕有為但也狂妄或者說是有點自負. 現在過去屬于高風險高收益型; Whatsapp超好, 但是是過去式的公司.
第三梯隊: 小米和國內其他有前途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 原因就是有很好的創(chuàng)業(yè)氣氛, 可以在公司的高速成長中學到很多東西, 另外在團隊工作中有民族認同感; 小米的確讓人眼前一亮: "走出國際化步伐, 雇了老外hugo來給咱們中國人打工, 同時在海外市場和別人手機一爭高下, 多解氣!"
并列第三梯隊的還有: Facebook, Google, Apple, etc: 福利好, cash多, 公司培訓系統(tǒng)規(guī)范, 牛人也多, 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缺點就是:現在加入的話, 股票聊勝于無; 再加上灣區(qū)的稅率和房價, 只適合老老實實地過日子然后養(yǎng)老,很難出人頭地. 如果我在2020年也沒有創(chuàng)業(yè)成功做出點東西的話, 我會去到Google或者Facebook在歐洲或者北美的任一一個Office, 一邊旅游體驗風土人情, 一邊做一個自由撰稿人 (當然本職工作還是碼農), 然后這輩子注定只能是庸庸碌碌的一生.
第四梯隊: 國內的頂尖IT公司或者國內的外企, 比如百度, 騰訊, 阿里之類的, 好處和上面差不多. 值得注意是國內外企每況愈下,在里面工作有溫水煮青蛙的感覺。另外,公司會給員工一種前途不錯的感覺,其實很危險,不推薦。原因很簡單: 溫水煮青蛙, 喪失得是拼搏的勇氣和動力; 另外更加可悲的是自以為英語得到了鍛煉, 但是實際情況我發(fā)現很多人在英語上的能力僅局限在取一個英文名上面, 去和老美開會很難搶到話語權(或者干脆開不了口). 另外,以"去總部一趟"為榮, 覺得開拓視野了, 或者去國外的總部或者分部office轉了轉, 就感覺自己升華了, 其實所有的一切都是過眼云煙(簡稱浮云). 最終回到自己工作崗位還是干得像一個螺絲釘. (不好意思, 讓有人覺得不爽了,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很多人不愿去面對的
事實 )
多八卦一句:
很多人看了不服. 有些人會說: 我在大公司是先學習一下技術, 攢一下人生的第一桶金, 儲存一點人脈, 然后等到多年以后出來自己干! 或者說之后出國深造工作之類的話. 我理解同時十分支持有這樣想法的人, 但請你們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去兌現自己的承諾. 我見過的在Facebook, Google, Amazon 或者 Apple工作的無數人, 說過"干幾年積淀一下然后出來拼一把", 但是10個里面5個繼續(xù)留在這樣的好公司里安逸(或者沉淪)下去, 剩下的4個跳槽去了其他公司, 最多一個人兌現了自己的話. 不信的話 (正好您也正在這一階段) , 我們打個賭, 請在此答案上留言為證. 我每年的這一天(10月20日), 親自查看每一條留言, 然后詢問大家 "當初的夢想實現了嗎? 事到如今之好祭奠嗎? " ^_^ 另外之前有個典故:
去硅谷需要辦理什么手續(xù)?如何辦理? - 覃超的回答 (打賭在評論里面) 這個的答主和我約定2年后(也就是在2013年)在Facebook的食堂一起吃頓飯. 當時的評論和打賭可謂是熱情高漲, 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 后來就沒有后來了.
最后, 我這個事兒b的一貫風格: (one last thing!)
Never ever forget pushing yourself out of your fucking comfort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