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服務難做,是因為中國老板“太土”?
時間:2023-03-14 03:52:02 | 來源:電子商務
時間:2023-03-14 03:52:02 來源:電子商務
國內的企業(yè)服務市場(to B)的行業(yè)背景,為啥難于上青天。
為啥不玩To C了?
一般投資公司尋找國內的機會時候,通常會參照美國,一種路線copy to china,學習商業(yè)模式,然后改良;另一種尋找差距大的領域,然后基于自主可控大力扶持本土企業(yè)。
應該說,芯片等硬科技領域比符合第二種模式,因為是戰(zhàn)略要地,別人不可能給你copy。而信息化服務則比較符合第一種路線, 我們看到的電子商務,社交網絡,即時通信等等基本上屬于這一類,我們稱之為商業(yè)模式或應用創(chuàng)新。
在過去的web2.0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利用巨大的“to C”人口紅利,國內巨頭如騰訊,阿里等飛速成長,與美國巨頭不相上下。
但是這兩年,講移動互聯(lián)網的少了,開始講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工業(yè)互聯(lián)網, 這些詞匯無疑基本上都指向了一個核心,企業(yè)信息服務toB市場。
這還不是因為to C的紅利消失了:
社交網路、聊天、電子商務、團購、移動支付、出行、住宿、交友等應用應接不暇,涉及衣食住行,都被巨頭玩了一個遍,難以再出新意。
近兩年to C獨角獸的崛起緩慢了很多,數(shù)的出來的就拼多多,還是公認的意料之外的突變。
包括高瓴資本的張磊等大佬認為,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越來越難,未來屬于硬科技創(chuàng)新。于是各路諸侯眼光再度看往美國,哪里還有差距?趕緊查漏補缺。
與美國的差距
半導體芯片領域的差距是公認的,已經被大量宣傳。
另外一個被忽視的,就是企業(yè)信息服務。美國有谷歌,微軟,亞馬遜,臉書這些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荆覀冇序v訊,阿里,美團等,勉強能撐撐門面。
但就和奧運金牌榜一樣,看實力,除了看金牌數(shù)以外,還要看銀牌和銅牌,也就是全梯隊。從美國上市的企業(yè)信息服務中型公司數(shù)量和體量來看,美國在信息板塊全面領先。
來看下美國SaaS(軟件即服務)明星公司具體列表:salesforce(NYSE:CRM),1260億;
adobe(NASDAQ:ADBE),1285億;
Cognizant,334億;
zoom(NASDAQ:ZM),180億;
slack(NYSE:WORK),118億;
CrowdStrike(NASDAQ:CRWD),106億。
再看看被并購的企業(yè)的并購價格:concur,80億;
Red Hat ,340億;
Tableau,160億。
還有純粹技術驅動的公司:MongoDB,80億;
elastic,市值70億;
Okta,116億。
以上價格單位都是美元。
這還是抽樣的處理。也就是說,美國在各個層面的企業(yè)信息服務公司都有非常堅實的梯隊。
我以前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做過信息服務工作,用過的軟件基本上包含了上面大多數(shù)的SaaS。
美國人對于優(yōu)秀的SaaS服務趨之若鶩,并且持續(xù)付費,因為軟件比人便宜。
最讓我驚奇的這個叫做“concur”的SaaS服務,做的只是財務報銷,雖然很好用,但是真沒想到有如此高的估值。
為啥SaaS 公司在國外有相當高的估值。大家可以搜索一下《SaaS美國行的幾點感悟,值得分享給你》的這篇文章,可以對國外企業(yè)服務市場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于估值的分析:
“可以理解為,一個未來一年預測收入1億美金的公司,在歷史穩(wěn)定狀態(tài)是5-8億美金的市值,在今天是12.2億美金。”
也就是說,國外對于SaaS公司的估值是按照市銷率 PS(市銷率)來估值的,并且估值還在持續(xù)提升。
國內SaaS服務現(xiàn)狀
再回頭看看國內。
從結果來看,我們都可以看看自己任職的企業(yè)所用的軟件服務用的是啥。
以我曾經任職的券商為例:
財務用的是用友軟件;OA(辦公自動化)用的自己開發(fā)的;CRM(客戶關系管理)基本沒有;報銷也是用友軟件包——與concur相比,用戶體驗差太多;email也是自己開發(fā)的地攤貨,難用。
商業(yè)智能軟件,只有excel 。視頻會議國內某家的,經常開會前還在調試設備。
回到A股看看,我叫的出來的也就用友網絡、恒生電子、寶信軟件,廣聯(lián)達與啟明星辰等。
也就是因為這個差距,大家才開始喊:中國國內的企業(yè)服務市場潛力巨大,空間大到難以想象。
這個企業(yè)服務大有可為的口號已經喊了好幾年了,但是非常難投資。以前李開復曾在本站問了個問題,為啥企業(yè)信息服務在中國這么難以成長為巨頭?
個人的理解有幾點:
(1)先看行業(yè)大環(huán)境和需求端。
信息化的本質是提升效率,優(yōu)化商業(yè)模式,本質更加適合發(fā)達社會。中國的人口紅利是雙刃劍,堆人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不需要信息技術的效率優(yōu)先
(2)信息化人才匱乏。
或者信息化決定權的領導們,還不太明白這個事情有多急迫、有多重要。也許在他們眼里,這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事情,他們還有更多痛點需要解決。
(3)國內對于持續(xù)付費使用軟件還處于一個接受階段。
他們可能渴望好用的軟件,但是不太接受持續(xù)付費。另外他們特別強勢,要求無止境的定制,有變化多端的需求。
國內SaaS公司的最大困境
中國的SaaS現(xiàn)狀關鍵問題之一,是“to B”中的甲方太強勢。有錢買SaaS服務的,都是些大企業(yè)。
強勢造成的問題,就是老子要無止境的定制,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那么做“to B”服務的公司,其重心一定不是打磨產品,而是落地項目——標準化投入的資源大大減少,最后SaaS模式做不成,也就淪為項目公司,有一單做一單。
這個惡性問題,短時間不知道如何破解。
另外假設有個公司憋大招,打磨出一款好的產品,有沒有人追捧?決定權不在你,還是在甲方決策人。好不是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也不是,他們要的是不出大問題,安心。
金融行業(yè)目前是最大的企業(yè)服務市場,我在摩根和國內的券商待過,他們都投入了大量的錢。國外對標準化和云已經非常接受,而國內也在追隨信息化,但是主要還是在定制化,不愿意也不相信SaaS服務商,不愿意把數(shù)據交給你。
這個帶來的問題是什么? 好的產品還是得落地,還是要陷入無休止的定制化中。一落地,基本上就是按照項目制的商業(yè)模式來運轉。
未來會好嗎?
我認為,這種情況會改變。
原因之一是人口紅利消失,效率提升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大。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國際化的進程中,國外一些先進企業(yè)在國內設立了很多分公司,為國內市場培養(yǎng)了了很多企業(yè)服務IT人才。這波工程師紅利的釋放,將會影響這個市場。未來哪怕大的國企,他的信息化部門也將會有很多有追求、有眼界的人才。
另外現(xiàn)在的巨頭,都在往企業(yè)服務轉型——阿里,騰訊 ,華為都調整了戰(zhàn)略方向,投了很多人力、物力在這個領域,他們和很多A股公司合作。
大平臺背書,將會部分解決企業(yè)不敢上SaaS和云的困擾。同時巨頭入場,企業(yè)服務市場也將有更多的資源開發(fā)出更優(yōu)秀的標準化產品。
本文來源:中國IDC圈
作者:愛昕覺羅
原文:https://www.toutiao.com/i67516424848094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