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大閘蟹,家在黃河口
時間:2023-06-01 06:42:02 | 來源:網站運營
時間:2023-06-01 06:42:02 來源:網站運營
我叫大閘蟹,家在黃河口:因黃河而生的東營,位于山東省東北部,公元前1056年,東夷人(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稱呼)姜太公建立齊國時,東營是齊國的一部分。
春秋時期,管仲在此大力發(fā)展“漁鹽經濟”為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打下基礎,東營的廣饒還是聞名中外的“兵圣”孫武的故里。
東營是一個新興城市,是山東產棉花的大市,也是全國著名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它北靠京津唐經濟區(qū),南連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qū),是環(huán)渤海經濟區(qū)的重要節(jié)點、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連接中原經濟區(qū)與東北經濟區(qū)、京津唐經濟區(qū)與膠東半島經濟區(qū)的樞紐位置。
東營是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fā)源地,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于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主弦)、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
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yè)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市。
中國的母親河從東營境內流入渤海,濃厚的黃河文化影響著這里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這里的美食文化。
黃河口大閘蟹相傳隨黃河多次在東營市入海,大閘蟹在此地的自然分布,已有1000多年歷史。黃河口大閘蟹背甲淡青色或褐黃色,腹部呈銀白色,基本無水銹斑。成蟹螯足具濃密的棕褐色絨毛,步足剛毛呈金黃色。第二步足長節(jié)超過眼球的位置,額齒間的缺刻較深而明顯。
大閘蟹在中國分布很廣,北自遼寧的鴨綠江、南至廣東的雷州半島都有分布,甚至在遠離海洋1000多公里的湖北沙市也能找到它的足跡。
明代李時珍贊云:"鮮蟹和以姜醋,侑以醇酒,嚼黃持鰲,略賞風味。"清朝李漁更稱螃蟹:"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因此,素有"螃蟹上席百味淡"的美稱。螃蟹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
大閘蟹不但為食中佳肴,作為藥用也有奇功。
《本草拾遺》說:"其功不獨散,而能和血也。"
據《本草綱目》記載:螃蟹具有舒筋益氣、理胃消食、通經絡、散諸熱、散淤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熱、化淤、滋陰之功,可治療跌打損傷、筋傷骨折、過敏性皮炎。蟹殼煅灰,調以蜂蜜,外敷可治黃蜂蜇傷或其他無名腫毒。利津水煎包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揚名于民國年間。為發(fā)面煎包,分葷、素餡兩種,包子下鍋后經煮、蒸、煎三道工序而成。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皮薄餡大,香而不膩。
河口冬棗河口冬棗因其成熟期晚(10月中旬)而得名。冬棗個大形圓,皮赭紅間有青黃,光亮潤澤,皮薄肉脆,細嫩多汁,甘甜清香,并含有多種人體所需之氨基酸和維生素,被譽為“中華奇果”“百果之冠”“活維生素丸”。
廣饒肴驢肉廣饒肴驢肉,歷史悠久,遐邇聞名。相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樂安關帝廟大殿落成,百官聚集朝賀,盛筵之上,佳肴繁多,唯肴驢肉受人青睞,被推為百味之冠。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廣饒肴驢肉又經縣城十一村的武舉崔萬慶舉薦至兵部差務府并受稱道。自此,肴驢肉奉詔納入京城宮御膳房,一直延續(xù)多年。
史口燒雞史口燒雞源于東營史口鎮(zhèn),是魯北地區(qū)遠近聞名的一大名吃。史口燒雞選用當地品種雞,經過宰殺、取血、退毛、清五臟、去腥氣、盤雛形、調六味、烹煮熏蒸等多種工藝精制而成,具有“醇香入骨,酥脆可口,淡咸適度,味重不膩,營養(yǎng)齊全,南北皆宜”的特色。
除此以外,東營軍馬壇子酒、軍馬酒堪稱散酒中的精品。軍馬壇子酒巧妙運用陶瓷壇窖藏原理,二次深度發(fā)酵,口感獨一無二。
軍馬純糧酒有近50年的歷史,源自杭州軍區(qū)部隊酒廠。該酒運用傳統(tǒng)悠久的泥池續(xù)槽,固態(tài)發(fā)酵釀造工藝,以優(yōu)質的五糧為傳統(tǒng)原料,結合現代科技,繼承古老傳統(tǒng)工藝,精心釀造而成。此酒純糧釀造,酒質純凈,口感綿甜醇厚,不口干,不上頭,余味悠長。
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的東營,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從80年代誕生起,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fā)展,可謂已是翻天覆地。
近些年來,東營建設頻繁,盡管在很多人心里東營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但東營的發(fā)展還是值得期待的,也相信未來的東營會更加美好。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