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hihu.com/video/1578530008175390720每天一條獨家原創(chuàng)視頻







歷史學家葛劍雄77歲了,

退休后,仍每天工作14小時,

被身邊同事稱為“內卷界天花板”。"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青草_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_欧美人与鲁交大毛片免费_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精东

15158846557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15158846557 在線咨詢
所在位置: 首頁 > 營銷資訊 > 網(wǎng)站運營 > 復旦教授開網(wǎng)課爆火:中國不需要那么多博士、碩士

復旦教授開網(wǎng)課爆火:中國不需要那么多博士、碩士

時間:2023-06-21 19:15:02 | 來源:網(wǎng)站運營

時間:2023-06-21 19:15:02 來源:網(wǎng)站運營

復旦教授開網(wǎng)課爆火:中國不需要那么多博士、碩士:

https://www.zhihu.com/video/1578530008175390720每天一條獨家原創(chuàng)視頻







歷史學家葛劍雄77歲了,

退休后,仍每天工作14小時,

被身邊同事稱為“內卷界天花板”。

他的研究領域是中國歷史地理,

卻不是書齋型學者,尤其會“玩”:

很早注冊微博,粉絲積累近100萬;

去過南北極,在70歲時攀登乞力馬扎羅山;

曾被游戲王者榮耀請去當學術顧問;

不久前他入駐B站,開設《葛劍雄講中國史》課程。









工作中的葛劍雄

一條專訪葛劍雄,

請他聊當下關心的社會現(xiàn)象:

“老齡化不可避免,

我們國家的問題叫‘未富先老’?!?br>
“鶴崗房子那么便宜,我得買一個,

難道打飛滴來回嗎?”

“中國大學毛入學率已經(jīng)超過美國、德國,

需要那么多的大學生嗎?”

編輯:陳 沁

責編:陳子文







歷史學家葛劍雄精神很好。

我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楊浦圖書館,為出鏡拍攝,他穿一套灰色西服,系深藍色印花領帶——這也是他上課、做講座時的“裝備”。穿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幾年。

稍松弛下來后,他就換上夾克衫,脫下領帶,進入一種日常狀態(tài)。不時,在滬語和普通話中來回切換,語速快而健談。他愛疾步走,身邊年輕人幾乎跟不上。

葛劍雄主要研究歷史地理,什么是歷史地理?他同我們解釋:“也就是歷史時期的地理,譬如今天的杭州大家都知道,但100年前,杭州這個地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究竟怎么樣?”







但他的興趣不限于這一點,他還研究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是新中國首批文科博士,師從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譚其驤,后者主編了最權威的中國歷史政區(qū)地圖集,曾被評為新中國社會科學最重大的兩項成果之一。

葛劍雄一直不用手機,直到疫情爆發(fā)。過去,聯(lián)絡他的渠道是郵箱和微博,但疫情后,“很麻煩了,一定要手機掃碼,其實早已規(guī)定過,身份證也是可以的,沒幾個地方認真執(zhí)行?!?br>
他像一個不得不因為現(xiàn)實而改變生活方式的老人,擁有一部手機,啟用了微信。

我們采訪葛劍雄的契機,是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開始的新嘗試:在更年輕化的平臺,給年輕人做歷史科普。于是,我們提出當下年輕人關心的話題,好奇他從歷史的眼光,會如何看待?

Q:一條

A:葛劍雄















葛劍雄接受一條專訪

Q:您曾經(jīng)說,“應該讓每個階層的年輕人都有出路,不是所有人都去考大學”,如今您怎么看?

A:再發(fā)達的社會都不需要那么多大學生,我們現(xiàn)在大學的毛入學率已經(jīng)超過美國、德國。社會需要那么多大學生嗎?能夠保證這些大學生的就業(yè)嗎?進一步,即使再發(fā)達的社會,也不需要那么多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

我曾經(jīng)看到幼兒園招聘要博士,如果是研究幼兒他很合適,如果是帶幼兒,說不定還不如一個專科生。

義務制教育以外,需要個人家庭投資。有些孩子明明成績達不到標準,將來也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畢業(yè)生,那不如讓他去學習更實用的技能。

今年就業(yè)形勢很嚴峻,大學畢業(yè)生創(chuàng)歷史新高,可是也要反思,我們培養(yǎng)那么多大學生做什么呢?

最理想的情況,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出理性的選擇,而政府也要保證每個公民在人格、社會保障上的平等,這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是最高效的。







Q:現(xiàn)在的中國年輕人整體有一種疲態(tài),選擇考研、考公務員、考事業(yè)單位的道路也越來越卷,您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

A:年輕人為什么一定要去激烈競爭?考公也是社會現(xiàn)狀所決定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公務員還是最穩(wěn)定的職業(yè)。

有些人一度喜歡到民營企業(yè)去,但他看到民營企業(yè)不夠穩(wěn)定的時候,他當然就要選擇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這個事情社會應該積極去引導,如果出現(xiàn)了畸形的情況,那才是值得我們重視。

至于大學畢業(yè)生,他可以選擇考研,也可以選擇就業(yè)。日本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就業(yè)困難,政府就要求增加研究生名額;美國二戰(zhàn)結束以后,就業(yè)也非常困難,一些大學緊急制定擴招,至少可以把那些有文化基礎的人消化掉。

所以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正當?shù)?,是社會積極的調整。







Q:在今天,階層躍遷更難了嗎?

A: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專制社會階層基本上是固化的,唯一能流動的途徑,是科舉。但能參加科舉的人,實際上也是人口中的極少數(shù)。

我們今天有些誤解,動不動就說寒門出不了貴子,覺得我農村的孩子進不了北大,那就是不能流動。可北大是“精英”,就算是城里的孩子,你想進北大就進得了嗎?從草根一下跳到精英,這本來就很難。

階層之間流動不是無條件的。我們講階層之間流動,最正常的是相近階層之間流動,而不是超越跳層。我們看看義務制教育的普及率,還有大學入學率,倒能說明一些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從幾個方面看,不要全部歸咎于社會,也要看看自己做的怎么樣。我有好幾次在哈佛大學碰到農村的孩子,自己憑成績拿獎學金,難道他們一定有什么背景嗎?另一方面,政府的確要為打破階層固化,提供更積極的條件。















70后程序員夫妻紅子小可,回安徽鄉(xiāng)村生活









杭州崇明,大熊一家四口的“椿庭”









湖北廣水,尚劍波一家居住的土團小屋

Q:移民史是您擅長的研究領域,這兩年我們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移動趨勢”,在城市內部,許多人從市中心往郊區(qū)搬,以期更貼近自然的生活。城市之間,杭州、杭州,往云南、杭州、杭州搬,您如何看待這一選擇?

A:我們研究移民史得出,人往高處走是普遍的規(guī)律但這個高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高,還包括精神境界的高。有些人向往田園生活,環(huán)境更好,人的心態(tài)也更好,這也是他的高。

正常的社會流動,只要是理性的,都是好的,問題是現(xiàn)在我們不理性。疫情期間,我趕快逃回家,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找不到工作,現(xiàn)在要回來了。

鶴崗房子那么便宜,我得買一個,那么你想過買了平時做什么嗎?房價便宜的地方,往往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差,沒有什么就業(yè)的門路,如果你是去養(yǎng)老,沒有關系,如果你需要工作,除非可以遠程辦公,不然難道打飛滴來回嗎?

所以一句話,人往高處走,這是普遍規(guī)律,但是這個“高”,要檢驗的是你能不能保持理性?否則的話,就變成無序的流動,或者是沖動的遷移。









中國人口出生率曲線圖

Q:根據(jù)2021年的數(shù)據(jù),中國人口出生率達到近10年最低值。我們怎么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席卷全球范圍的低生育率現(xiàn)象?

A:如果我們回顧人類歷史的話,人口出生率都要下降,像西方那些發(fā)達國家一度是負增長。所以很簡單,社會富裕了,社會保障發(fā)達了,大家就不想生孩子了。

我曾經(jīng)把人為什么生孩子的理由列出來,有十幾項,但是到了現(xiàn)代以后,這些理由都不存在了。

我們中國人以前講養(yǎng)兒防老,相反的是,如今有兒子也不能保證就養(yǎng)你老,他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時代在變化,以前我們總覺得不生孩子,將來老了,日子會很寂寞,現(xiàn)在老人養(yǎng)個寵物,上上網(wǎng),身體好的話,生活也很充實。

要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不要完全寄希望于物質資助、延長產(chǎn)假的措施,發(fā)達國家早就采用過了,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讓年輕一代有個正確的生育觀念,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Q:未來中國的人口結構,會面對什么挑戰(zhàn)?

A:人口結構一般來講有幾種模式,以前發(fā)達國家一般都是紡錘型的,最下面是青年部分,中年部分最多,老年部分占比少,這樣的人口一般顯得比較正常。

現(xiàn)在很多已經(jīng)要出現(xiàn)倒金字塔型,到后面年輕部分越來越少,相反老齡部分越來越多,社會就很成問題,為什么?你人老到一定年齡總是需要供養(yǎng)的,總不能一輩子干下去。

到了倒金字塔就比較麻煩,中國會不會走到這一步?我自己還是比較謹慎樂觀的。中國的人口基數(shù)大,要過渡到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時間也還是比較長的,及時采取措施,可以延緩這個過程,但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Q:中國老齡化過程里,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

A:我們國家的問題叫“未富先老”。社會保障還不夠,除此之外,我們對老齡服務的情況也還不夠了解。

另外一方面,我們現(xiàn)在還有新的矛盾,比如延遲退休,我這位置騰不出來,那么新的人就不能就業(yè),如果我們改成老年人鼓勵他們再創(chuàng)業(yè),就可以獲得老年人的紅利。比如像我60歲以后,到現(xiàn)在正常工作十幾年了。

你到日本去看,出租車司機、餐館服務員,好多都很老了,我甚至碰到過80歲的,我問他,“你是不是沒有養(yǎng)老錢?”“不是,他說他這樣繼續(xù)工作,身體也可以好,心情也可以好”,當然有些老人沒有這個身體條件,那么他們的老齡,就要靠社會救濟。













Q: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什么著名的大疫?

A: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的瘟疫,比較有名的一次,是東漢末年建安年間。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很可能是匈奴人南遷把瘟疫帶了進來,他們又四處流竄,一時很多人流離失所,把瘟疫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最后形成嚴重的疫情。

從史料研究來看,嚴重到什么程度呢?張仲景家族,200多口人死掉了三分之二;又比如說當時便有盛名的文學家,我們熟知的建安七子,在那次疫情中死掉4個。七子都是王公貴族,也這樣慘烈,就像曹操詩里說的,“出門無所見,到處是白骨”。







Q:在今天,為什么要做歷史科普?

A:在中國有一句話,要先滅國,先滅掉它的歷史。所以青年人學歷史,你是要看歷朝歷代怎么發(fā)展,中華文明如何走到今天,認清現(xiàn)實和政治方向。

另一層面,我發(fā)現(xiàn)社會上,包括一些專家都在沿用錯誤的說法。比如我研究人口,我們早就有了結論,宋朝的人口到北宋末年已經(jīng)突破1億,可網(wǎng)上還是有錯誤的寫法,還是說宋朝人口只有4000萬,責任在誰呢?

相關研究的專家,沒有重視成果的普及。比如我寫了6卷中國人口史,全世界如果有200個人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看我的書,我就滿足了,但是誰來看你這些?所以我就另外寫了一本《中國人口發(fā)展史》,30多萬字,篇幅主要還是針對學術界。我就又寫了三種小冊子,12萬字、10萬字、8萬字,隨著發(fā)行去普及,一般人都能讀懂。

歷史方面的研究,我寫了不少普及書,在大學講、中學講、小學也講,不限場景、不限年齡,我認為有學術成果一定要去普及,才能夠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碩士,博士,中國,教授

74
73
25
news

版權所有? 億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許可權利。

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瀏覽器,建議您使用谷歌Chrome瀏覽器。 點擊下載Chrome瀏覽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