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行為
時間:2023-03-01 13:03:01 | 來源:營銷百科
時間:2023-03-01 13:03:01 來源:營銷百科
詐騙行為:雖然詐騙行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一些共同的特征,把握這些特征予以防范,是可以避免使自己誤入歧途、落入圈套的。更何況很多騙子的手段并不見得很高明,受騙的主要原因還是出于受害人本身。一般說來,受害人具有一些不良或幼稚的心理意識,是詐騙分子之所以能輕易得手的關(guān)鍵。通常,下面幾種不良心理意識易被詐騙分子利用:(1)虛榮心理;(2)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憐憫心理;(3)貪占小便宜的心理;(4)輕率、輕信、麻痹、缺乏責(zé)任感;(5)好逸惡勞、想入非非;(6)貪求美色的意識;(7)易受暗示、易受誘惑的心理品質(zhì)等等。 以學(xué)生為例
1思想單純,分辨能力差
很多同學(xué)從小學(xué)、中學(xué)到大學(xué)都有'十年寒窗'的經(jīng)歷,與社會接觸較少,思想單純,對一些人或者事缺乏應(yīng)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問底的習(xí)慣,對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jī)。
2感情用事,疏于防范
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yáng)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去'幫'一個不相識或相識不久的人,這是很危險(xiǎn)的。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有不少大學(xué)生就是憑著這種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憐憫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稱走投無路急需幫助的'落難者',往往就會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蒙蔽,繼而'慷慨解囊',自以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騙子設(shè)下的圈套。
3、有求于人,粗心大意
每個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但關(guān)鍵是要了解對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學(xué)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幫忙'時,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對于對方提出的要求,常常是惟命是從,很'積極自覺'地滿足對方的要求進(jìn)而鑄成大錯。
4、貪小便宜,急功近利
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點(diǎn)。很多詐騙分子之所以屢騙屢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不良心態(tài)。受害者往往是為詐騙分子開出的'好處'、'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為可以用最小的代價(jià),獲得最大的利益和好處,見'利'就上,趨之若鶩,對于詐騙分子的所作所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最后落得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可悲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