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fā)2000億,蘋果砍單,立訊倒霉?
時間:2023-03-19 18:00:01 | 來源:電子商務
時間:2023-03-19 18:00:01 來源:電子商務
近日,
蘋果被曝由于需求疲軟,已向部分供應商砍單,減少包括AirPods、Apple Watch和macbook零部件的生產。
受此影響,1月3日收盤,蘋果股價收跌3.74%,1年多來市值首次跌破2萬億美元大關。
1月4日,A股的“果鏈一哥”立訊精密也因砍單傳聞無奈跌停,股價距高點蒸發(fā)54%,市值蒸發(fā)超2000億元。蘋果代工廠的殘酷角逐,沒有盡頭。
壹蘋果與中國供應商的故事,起于富士康。
2007年iPhone誕生后,富士康的iPhone代工業(yè)務越做越大,巔峰時60%的iphon都由富士康組裝。
蘋果為阻止富士康一家獨大,后來又在中國培養(yǎng)出眾多供應商。
截至2020年,蘋果在中國擁有98家供應商,占其總量的49%,供應連接器、聲學、精密構件、攝像頭模組、玻璃面板、充電器、金屬外殼等產品。
除富士康外,大陸最知名的蘋果供應商便是立訊精密。
立訊最早給蘋果MAC供應連接器,后來拓展到手機充電線,2017年打入AirPods無線耳機供應鏈后,迎來真正爆發(fā)。
2017年—2021年,其凈利潤從16.91億元大漲至70.71億元,股價更是大漲10倍,成為名副其實的果鏈一哥。2022年,立訊業(yè)績仍有不俗表現(xiàn),公司前三季度營收1452.52億元,同比增長79.3%;凈利潤64億元,同比增長36.48%。
對于2022全年業(yè)績,立訊比較樂觀,預計全年可實現(xiàn)凈利潤95.45—98.99 億元,同比增長35%—40%。
立訊體量越大,對蘋果的依賴也越大。
2017年—2021年,其來自蘋果的收入在總收入占比分別為36.58%、44.85%、55.43%、69.02%、74.09%,依賴度不斷新高。過度依賴蘋果風險巨大,但凡美國或者蘋果有任何利空,國內供應商便如履薄冰,比如這次蘋果砍單傳聞,立訊精密直接跌停....
再比如2021年1月,美國曾對立訊發(fā)起“337調查”,理由是有美國公司指控立訊精密特定電氣連接器等產品侵權,并請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fā)布有限排除令、禁止進口令。
另一家蘋果代工廠歌爾股份,比立訊更慘。
2022年12月2日,歌爾股份下調2022年度業(yè)績預告,預計2022年實現(xiàn)歸母凈利潤17.1億元—21.37億元,同比下降50%—60%。
利潤腰斬的原因,主要“受境外某大客戶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的事項影響”。
市場普遍認為蘋果暫停歌爾代工的是AirPods Pro2,理由可能是歌爾的良品率不達標,而且不肯讓利。受此影響,歌爾股份股價暴跌30%,過去1年股價累計暴跌70%,當前市值僅剩578億元。
從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再到藍思科技、歐菲光,果鏈企業(yè)股價相繼墜落證明代工廠與蘋果關系的脆弱。
不過比蘋果砍單更嚴重的,是消費電子整個行業(yè)走向衰敗。貳2008—2018年,智能手機市場經歷了輝煌10年,此后告別高增長,進入下行期。
智能機賣不動,主要是創(chuàng)新乏力,從2017年蘋果發(fā)布首款全面屏手機iPhoneX后,智能手機已整整5年沒有推出驚艷的創(chuàng)新功能,各大手機廠商毫無看點的新機已無法刺激用戶換機沖動。
據(jù)IDC預計,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4億臺,同比下滑9.1%,原因是
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挑戰(zhàn),都顯著抑制消費者需求。在中國,2月的春節(jié)往往是手機銷售旺季,歷年都能沖一次銷量,但2022年2月國內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為2348萬部,同比下滑20.5%。
中國信通院數(shù)據(jù)也顯示,2022年1—7月,中國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56億部,同比下滑23.0%。
在韓國,三星曾被曝受需求下滑影響,智能手機經銷商的庫存接近5000萬部,存貨以定位中端的Galaxy A系列占比最多。
種種跡象證明,2022年的智能手機市場將非常慘淡。手機不行,附帶的無線耳機、智能手表等銷量也不會好。
消費電子整體需求不足,蘋果砍單也在情理之中,代工廠只能默默承受。
而且立訊、歌爾做的是低附加值的代工生意,本質是賺辛苦錢。
2022年三季報顯示,立訊精密毛利率僅12.74%,歌爾股份僅13.14%,遠低于蘋果的43.31%。如今全球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蘋果為降低成本,還在繼續(xù)壓縮供應商利潤空間,再忍下去立訊等代工廠必將無路可走。
要想奪取主動權,必須轉型更高附加值的行業(yè),比如新能源車、光伏、風電、儲能等熱門行業(yè)的零部件。
立訊精密就不斷向新能源車靠攏,方向包括整車代工、特種線束、汽車連接器等。
2022年2月,立訊精密還豪擲百億購買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部分股權,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從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與研發(fā)。
立訊這次做的是整車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目標是全球領先的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也就是汽車代工廠。
立訊當時表示,智能電動車是中國汽車人百年不遇的機會,會吸引很多新進入者,不光給整車企業(yè)帶來機會,也給Tier1廠商帶來機會。
不過經過多年探索,立訊的汽車業(yè)務并未走上正規(guī),截至2022年6月底,其消費電子收入占比仍高達85.3%,汽車互聯(lián)產品及精密組件收入占比僅2.58%。果鏈一哥想擺脫對蘋果依賴,還有很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