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用戶資料:自我呈現(xiàn)的局限和本真性的挑戰(zhàn)
時間:2022-02-23 02:48:01 |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時間:2022-02-23 02:48:01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開始使用一個社交媒體平臺的第一步,就是注冊個人賬號,填寫用戶資料,建立個人頁面。這也便是社交媒體的第一個主要元素。
一般來說,社交媒體的個人頁面包括頭像、簡介、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背景圖片以及此前發(fā)布的內容或狀態(tài),有的還包括“共同好友”等信息。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社交媒體上人際互動的基礎——我們可以知道自己和另一個用戶是否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是否來自同一個城市,乃至是否有重合的社交關系。
因此,有學者將用戶的資料頁面稱為社交媒體上的“社交潤滑劑”。能否用好這種“潤滑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一個用戶能否在平臺上順利擴展自己的關系,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因為社交媒體可能會將我們的資料展示給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大規(guī)模的受眾。
《黑鏡》第三季《急轉直下》劇照,這一劇集講述了另一個令人反思的未來:
你的一切行為,都會被線上評分,繼而受評分的規(guī)制。
在填寫資料、維護頁面的過程中,用戶實際上做的事情就是一種“自我呈現(xiàn)”(self-presentation),也即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社會學家Goffman曾經提出: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不停地“表演”,在不同的場合向不同的人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比如,我們對父母和對同學同事說話時的語氣和用詞可能是非常不同的,我們去見上司和去見朋友時穿的衣服也多半是不同的。
類似地,我們在社交媒體上也在“表演”自己的形象,這個表演的主陣地就是我們的用戶資料頁面——我們可以換頭像,可以更改簡介文字,可以選擇性地刪除之前的狀態(tài),等等。
然而,和線下的自我呈現(xiàn)不同的是,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xiàn)是持續(xù)時間更長的,也很難針對某一種特定的受眾。我們一旦定好了“表演”出來的形象,就沒法總是更換它,也很難讓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朋友看到完全不同的內容(雖然“朋友圈分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這種目的)。
因此,學者Bernie Hogan提出: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xiàn)與其說是根據(jù)不同的情境展開不同的“表演”,不如說是“展覽”(exhibition)——更加固定,存在的時間更長,面對的受眾也更廣泛。
從“表演”到“展覽”,看起來用戶的壓力減小了(不需要時時調整),但實際上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那就是可能會向一部分受眾展示了并不合適的內容。這其實是一種控制力的喪失,就好像強迫我們要用類似的面孔去面對親人、同學同事、好友和陌生人。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會選擇“開小號”,目的無非是避開某些受眾的目光,就好像另開一個只有特定觀眾才能入場的展覽。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用戶行為,實際上是對社交媒體局限性的反應。前幾年興起的“閱后即焚”式社交媒體(如Snapchat、Instagram的story功能等)之所以受到部分用戶的歡迎,也是因為它的自我展示是有時間限制的,這就減輕了“展覽”的壓力。
“展覽”模式更可能帶來隱私上的隱患,尤其是當我們將本應分享給好友的內容展示給不可知的大眾之時。在外界的壓力之下,F(xiàn)acebook等平臺已經提供了較為強大的隱私設置功能,供用戶仔細選擇每一條信息、每一項資料所面向的對象。
然而,比起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些設置的功能還是顯得過于羸弱了——即便A和B都是我們的好友,我們也可能在線下交往中對他們呈現(xiàn)出很不一樣的面孔,但是社交媒體的功能極大限制了這一點,也就更容易導致表意的丟失,乃至誤解的產生。
與用戶資料頁面相關的另一種挑戰(zhàn)是關于本真性(authenticity)的。
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會選擇美化自己的形象,更有少數(shù)人會直接造假,這些都可能會給人際互動帶來負面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約會軟件上的資料造假現(xiàn)象尤其嚴重。這當然和這些軟件的用途有關,但也和另一個因素直接相關——人們在約會軟件上很少會遇到線下認識的朋友,因此被“拆穿”的概率也就很低。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社交媒體上本真地展示自我,確實會增加人們的自信和自尊——但是,這僅僅是針對那些已經擁有較高自信和自尊的人而言的。
對于那些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來說,做本真的展示并不能帶來什么積極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鼓勵人們在社交媒體上使用本真的信息,可能會導致自信和自尊的“貧富分化”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