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架構師Chris Evans
時間:2022-03-28 19:57:01 |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時間:2022-03-28 19:57:01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對此,Chris Evans表示:第一個問題是,由于盤片必須被放置在正確的位置上之后才能夠對I/O進行充分利用,所以2/4/8執(zhí)行器的讀取永遠不可能真正獨立。而相比之下,磁盤的循序則不會構成任何問題等待1/2轉或無論多少轉,對于磁盤循序而言都只是幾毫秒之差而已。
在此之后傳輸即開始進行。所以大家可以觀察到兩股數(shù)據(jù)流向,而緩沖機制在此時將發(fā)揮其作用,進而導致了更多的緩存需求。然而,對于隨機的I/O而言,能夠被讀取的I/O需要在這兩套盤片上均勻分布,而隨機I/O能夠提高的性能表現(xiàn)只與數(shù)據(jù)的分布狀況相關。
那么這里就產(chǎn)生了一項主要影響SATA驅動器的隊列處理問題:SAS與SATA都僅有一個隊列,而SATA隊列的深度相對于SAS標準版本為254而言較?。?2)。這一問題又將如何解決?多執(zhí)行器的效果或許只能在SAS上得以實現(xiàn),而無法促使SATA設備的性能實現(xiàn)顯著增長
這一切最終將影響什么?
Chris Evans 解釋稱:我認為這將影響供應商發(fā)明的有關隊列處理算法的數(shù)據(jù)布局與質量。[部分人]可能會認為這是為了讓吞吐量更加接近接口速度具體表現(xiàn)為將設備每秒250 MB的速度提升至近似于每秒600 MB的SATA / SAS速度。我不確定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因為如果您將八個讀寫磁頭與兩套四個的讀寫磁頭相比較,那么僅就序列而言,吞吐量還會有任何提高嗎?
此外,有關成本/復雜度的問題也至關重要:我認為應該向制造廠商提出的問題是,這種改變將會增加多少成本/復雜度?
目前市場上存在由大型企業(yè)諸如谷歌、Facebook制作完成的各式各樣有關容量/性能/驅動力/空間的成本模型。如果多執(zhí)行器能夠以最小的額外成本提高吞吐量,那么我們就可以確定這款驅動器將會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