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專家討論問題比較嚴謹,喜歡用數(shù)據(jù)支撐結論,而投資人更多的是靠猜,因為投資必需要有前瞻性。"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青草_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_欧美人与鲁交大毛片免费_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精东

18143453325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18143453325 在線咨詢
所在位置: 首頁 > 營銷資訊 > 網絡營銷 > 未來幾年想要賺錢必須具備的思維邏輯

未來幾年想要賺錢必須具備的思維邏輯

時間:2022-05-24 19:21:01 | 來源:網絡營銷

時間:2022-05-24 19:21:01 來源:網絡營銷

無論是企業(yè)家還是投資人,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是:錢越來越難賺了!可以進一步追問:賺錢的機會在哪里?賺錢的邏輯發(fā)生什么變化?

通常來說,專家討論問題比較嚴謹,喜歡用數(shù)據(jù)支撐結論,而投資人更多的是靠猜,因為投資必需要有前瞻性。當數(shù)據(jù)都能被統(tǒng)計的時候,基本意味著其投資機會喪失,所以聽投資人的演講聽者一定要小心,因為我們的結論往往很不靠譜。

加上投資本身是以小搏大的過程,賭錯了無非虧點小錢,對了可以賺很多錢,所以往往都是開放性設想問題。尤其是一級市場中的早期更是如此,我們都是非常樂觀的去設想未來的各種無限可能,于是很多結論和邏輯聽著有點像“憤青”,但我認為多了解一些不一樣的聲音也是有好處的。

1、GDP增速放緩將引發(fā)收入衰減

有人說我國當前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增長高于GDP的增長,這里我有點不同的意見,原因在于過去的收入數(shù)字慢于GDP的數(shù)字反映,GDP增長傳導到收入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從而形成了相對滯后性,一旦GDP增長放緩,收入水平也就會跟著下降,從而低于GDP增長,這個是必然的趨勢。

至于GDP增速為什么下降,這個沒辦法解答,因為很多時候未來是無法推演的,只能憑借感覺,他沒有可被用作討論的任何依據(jù),只能根據(jù)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觀察來揣測未來的可能性而已。

我跟很多實業(yè)基層的員工聊,在收入方面,我問他們今年的工資是否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他們說不要萎縮就很好了。

所以,我斗膽下個結論,今年并非是大家所預期的消費升級的一年,因為消費升級的基礎是收入增加。但是,與數(shù)據(jù)相反的現(xiàn)實是大部分企業(yè)面臨的不是收入水平增長的問題,而是能否保住去年的收入水平,在座的可以回去問問自己朋友的收入是否增長了。

我總覺得,專家喜歡的數(shù)據(jù)其實本質反映的都是過去的情況,而我們更關心未來會怎么樣,但現(xiàn)實往往就是,過去怎么樣是預測不了未來會怎么樣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要預測未來只能深入基層,了解市場,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看數(shù)據(jù)和報表。

我自己走了很多地方后的結論是,未來三年,我感覺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樂觀,收入衰減會很嚴重。過去三年,我們在一片狂熱中投資了200多家公司。

2、不管是借貸還是投資,賺錢根本在于實體盈利

再跟大家從理論上講一些我自己關于金融層面的邏輯。金融一般歸納為投資和借貸兩個范疇,但是這兩個范疇的背后,本質都是實體盈利。

如果實體不盈利,那么意味著投資不能賺錢,無法獲得投資收益;借貸則意味著資金借入方不能賺錢,也就必然不能歸還資金借出方的資金,最終的結果就是借貸崩盤,投資打水漂,金融出問題。

相對而言,借貸的邏輯更加難以運作,從我自己角度來看,借貸有兩個特征很明顯:

第一個特征就是借貸行為的客戶群體相對狹窄,必須是那些不好不壞的群體,客戶好了,一般就不需要再借錢了,不好,那就跑路了。所以,最終的結果要么就是一個不斷消滅自己客戶的過程,要么就是被客戶搞死的過程,這是借貸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

馬云曾經驕傲的說,你看,當年借給我五十萬的人,我就還錢了,說明小企業(yè)也是有信用的,但是他不知道的現(xiàn)實,就是他是發(fā)大財了的,但是那個借給他五十萬的人,現(xiàn)在估計還是窮光蛋,這個就是借貸的核心邏輯,你沒有積累,你無法跟客戶一起成長,客戶一旦好了,就離開你,你陪伴著客戶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光,結果客戶一好就跟你沒什么關系了。為什么借貸必須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核心是因為無法分享未來的收益。

借貸的第二個特征是沒有積累。前面說了,因為你無法分享客戶成長帶來的高收益,那么你永遠只有恒定的利差。

一百萬,你收10%的利息,扣除資金成本4個點,運營費用2個點,那么意味著你最多賺取不到4個點的收益,但是承擔的是一百萬的風險。也就意味著你過去做了一百筆業(yè)務,都賺了,突然有一筆業(yè)務出了問題,哪怕過去做的再好,最后你都是死,因為收益無法覆蓋壞賬。

所有做借貸的金融商業(yè)模式,看上去是暴利,但其實是非常脆弱的,隨時會面臨崩塌的風險。

我國的銀行業(yè)非常典型,過了十幾年的好日子,也會突然在一兩年內就虧掉過去幾年賺的錢,這個就是典型的借貸邏輯,是非常脆弱的。也是為什么我不看好所有承擔信用風險的商業(yè)模式根本原因,也是為什么我離開銀行業(yè)的核心原因,無論對企業(yè)和個人,借貸都是缺乏積累的行業(yè),長期來看,他只會讓你變得很狹隘和無知。

從這個點上看,投資就稍微好點,投資是相對有積累的行業(yè),他風險是恒定的,但是收益是不確定的,所以,相對來說投資感覺上會更有積累一些,你過去做了一百筆交易都虧了,可能未來一筆賺錢了,立馬就把過去的虧損給收回來了,投資的收益和風險相對更平衡一些。

但是,無論借貸還是投資,終極收益都是來自于實體的盈利。一旦一個市場無法貢獻利潤,那么無論你前面估值怎么高,聲勢怎么浩大,都沒有意義,都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而已。

所以,一旦邏輯設定在市場盈利這個基礎上,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目前的整體市場其實是缺乏市場盈利的機會的,那么反過來就是意味著金融的整體性機會在喪失。借貸業(yè)隨著實體企業(yè)不振,壞賬率攀升,市場觀望。

我很早前就說過,目前市場的格局是好人不借錢,借錢的都是壞人,為什么?因為,實體經濟不景氣,導致很多人哪怕有資金在手也找不到賺錢的機會,所以,都不會選擇去借錢。

因為借錢是要還的,而那些壞人,因為不借錢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須依賴借錢活下,不得不借錢,就出現(xiàn)了好人不借錢,借錢的都是壞人的詭異局面,本質其實都是實體經濟不景氣帶來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業(yè)是典型依附于實體經濟的一個帶有強周期性特征的行業(yè),在實體普遍盈利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個體風險雖然有,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記得我十年前放貸款基本上不需要進行太多的風險審核,大家都會按時還款,為什么???因為那是個基本上都賺錢的年代,當大家都可以賺錢的時候是不太會有人會來逾期和違約的。

而現(xiàn)在呢?老婆小孩子抵押給你都照樣跑路,因為當一個人賺不了錢的時候,就意味著怎樣都還不了錢。從借貸角度來看,還款能力一定比還款意愿重要很多。

跟借貸一樣的邏輯,投資的核心也是市場盈利。前面說過,給別人投資錢,最終都是期望分享投資收益的,而且是遠遠超過借貸的利息收入、分紅收益或者股權溢價性收益,但是當市場無法形成這樣的賺錢效應的時候,如何兌現(xiàn)投資收益呢?

過去幾年很多人都跟我說,市場很好賺錢啊,你看,誰誰賺了幾百倍,誰誰賺了幾千倍。第一個問題是,這些是普遍性案例,還是個體性案例?第二個問題是,有幾個人真金白銀的拿到了錢呢?許多看上去賺了很多倍的項目,最終都是需要變現(xiàn)的,變現(xiàn)一方面可能是分紅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二級市場的股價交易收入。

但是過去幾年轟轟烈烈的市場,又出現(xiàn)了幾家所謂的賺了很多錢的上市公司呢?最終能不能變現(xiàn)還要看企業(yè)盈利的基礎,但是這種盈利性基礎,目前來看,是非常脆弱的,因為市場普遍性盈利的狀況基本不存在。

諸位都是企業(yè)家,想問一下,大家覺得這幾年有沒有感覺賺錢很難?現(xiàn)在你們的困境是什么?我自己跟很多企業(yè)家聊過,普遍的困惑是找不到賺錢的行業(yè)。

現(xiàn)在,個別行業(yè)或許還能賺點錢,大企業(yè)要賺錢很難,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該去哪里,我看到不少企業(yè),都轉到金融行業(yè),希望在金融業(yè)里博點機會。但是一個市場金融越旺盛,恰恰證明了實體經濟越不好。

這個就是現(xiàn)實,但更現(xiàn)實的事情其實是金融業(yè)從長周期來看,往往是大面積的犧牲,因為金融本質還是零和博弈市場,更殘酷的是20%的參與者會賺取剩余80%的錢。

3、賺大錢都是時代給予的機會,而非個人能力

在整體不盈利的結論基礎上,我們能做點什么呢?我個人感覺作為個體最好的辦法是學會休息,學會不折騰,學會等待。我在2012年的時候,感覺實體機會很渺茫,勸很多企業(yè)家離開實體行業(yè),干脆賣掉企業(yè),去游山玩水,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年花不了幾個錢(具體可查看億企邦《每天都在花錢,可你真的會花錢嗎》的相關介紹)。

回頭看到的現(xiàn)實就是,出去玩的都活得挺好,而那些在家里勤勤懇懇干實業(yè)或者每天努力放高利貸的人,最后都死得很難看。在一個沒有機會的行業(yè)里,其實你越努力,死的其實是越快的。

我們還是要學會在大時代里做符合時代周期的事情,這有助于你活的更好。

其實這句話的核心思想就一點:絕大部分賺大錢都是時代給予的機會,而不是因為你的個體能力卓越造就的,所以要學會辨別不同的時代特征,選擇符合時代特征的事業(yè)比你每天勤奮努力更為至關重要,后來很多人駁斥我是機會主義者或者風口論者。

我自己把過去三十年簡單做了個分類,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大周期:

前20年,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這二十年,是勞動賺錢的時代,那時候出賣勞動力是可以賺錢的。因為物資貧乏,我自己小時候跟姐姐賣冰棍,五分錢進來,賣一毛五,三倍的毛利,很豐厚了。

那個年代,肯干點的人都能賺錢。很多萬元戶都是跑運輸?shù)?,家家戶戶都能賺錢。那個年代,越勤奮,越辛苦,賺錢越多。

而到了2000年以后,則是靠資產升值的年代。

銀行業(yè)不斷地進入貨幣擴張的階段,錢越來越多,最后就往資產泡沫化的方向走,這時候,你發(fā)現(xiàn)大量的資產大幅升值,最終的結果就是努力勤奮已經不賺錢了,關鍵是依賴資產升值賺錢。

你再勤奮再努力,不如買一套房子劃算,所以過去十年出現(xiàn)很多所謂的悲劇故事,很多人很勤奮努力的把自己家房子賣了去做實業(yè),頭發(fā)熬白,最后終于把自己當年賣掉的房子給買回來了。

回頭看這個十年,其實你啥事情都不用做,買房子就行了。2002年開始計劃買房子的話,差不多到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回報,算上五倍杠桿的話,基本上就是五十倍回報,很多人勤奮努力工作一輩子,也沒有這個時候買一套房子賺的錢多,這就是現(xiàn)實。

許多企業(yè)家也是如此,其實實業(yè)本身并沒有賺太多的錢,但是他們的企業(yè)土地產房升值所帶來的盈利,遠超過他們企業(yè)的實業(yè)利潤。于是最終的結果都表現(xiàn)為資產升值,這個十年如果你不參與到資產升值的邏輯里去,你基本就被拋棄在財富之外了。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十年,福布斯排名的首富基本上都房地產商和煤老板等一類人了,當然后者隨著整個十年的結束而崩盤了。總的來說,過去很多牛逼的企業(yè)家,并不是他真多牛逼,而是在這個年代加了杠桿帶來買入資產的結果。

而2010年以后,資產升值的邏輯也不存在了,變成了資本大爆發(fā)的年代。從2010年到現(xiàn)在,你只要被資本喜歡上,就會發(fā)現(xiàn)賺錢的速度和規(guī)模,遠遠大于以前的任何時代。

我們看過去進入阿里和京東的人,很多都是大學剛畢業(yè)的孩子,但是趕上了資本爆發(fā)的年代順著資本的趨勢,很快就被推起來了。過去幾年,隨便一個互聯(lián)網小伙子,一個想法就能拿到幾千萬的估值,就能超過很多干了一輩子的企業(yè)家,所以當一個行業(yè)起來的時候,跟你的個人能力沒有太大關系,關鍵在于你是否在一個正確的年代做了符合這個年代的事情。

當然有很多人是無意識的,有很多人是有意識的。前者是祖墳埋得好的結果,后者是眼界格局高的結果。從我個人感覺來看,絕大部分的有錢人都屬于前者,屬于后者的微乎其微。

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年代,賺大錢的人往往不辛苦,辛苦的往往賺不了大錢,這個是非常現(xiàn)實的情況,要學會認識到現(xiàn)實,不要自我催眠。

在我看來,錢分為辛苦錢和泡沫錢,辛苦錢賺的是社會的平均利潤,泡沫錢才是大錢。你們去看,一個股票如果不泡沫化了,那最多就是賺分紅的錢,那是穩(wěn)定利潤,而只有被資本看上了,讓他的股價遠遠超過他實際有的價值的時候,你才能賺到所謂股權的差價,然后才會有所謂的大錢的機會。

其實本質來看,一只股票十塊錢和一百塊錢,上市公司本身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至少肯定不會有十倍的差價,變化的只是投資他的人的預期而已。所以,只有泡沫來了,才能讓價格產生巨變,你才能有機會轉到其中的高額背離帶來的泡沫錢,這個才是大錢。

房地產其實也一樣,一套房子十年前賣2000元/平和現(xiàn)在賣20000元/平,本身都是居住功能,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但是帶來的價格變化卻是十倍甚至更高,那說明什么呢?說明只有價格和價值背離了,你才能賺到大錢。

純粹從賺錢角度來看,我喜歡泡沫。所以,我們過去幾年特別喜歡泡沫化帶來的一些機會,這些機會往往是人極度樂觀后產生的預期變化帶來的機會。

這種機會來的時候,并不需要你太多的能力,你就能賺到一些錢,所以我總是告訴自己,只有當傻瓜也能賺到的錢,才可能是大錢,依賴能力帶來的錢,一般都是穩(wěn)定的平均利潤,盡量讓自己承認自己不能干是非常重要的。

4、未來的競爭要將能力與成本掛鉤

在這里,我自己談下我對能力的看法,其實大家在談能力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能力一定是跟成本掛鉤的,脫離成本考慮,你會死得很慘。

德州撲克在中國最近很火,但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那些高手基本都玩不轉,在中國打德州跟比大小本質是一樣的,為什么?因為中國的土豪太多,人家壓根不按概率算法出牌,反正兜里都有錢,然后把把ALL IN,好好一個比精算概率的游戲,變成了比誰兜里現(xiàn)金多的游戲,壓根沒辦法玩。

前兩年中國投資市場就是這個階段,錢越來越多,“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年代,有邏輯有能力的專業(yè)投資人,最后往往干不過那些業(yè)余投資人。

因為業(yè)余投資人不講邏輯,只講成本。你問他為什么投資,他往往說,沒為什么啊,反正錢也沒地方去,去澳門賭博也是輸,不如隨便給個年輕人或許有一些機會啊。你聽了只會很無語,這就是成本不一致帶來的能力不一致。

我有一段時間研究樂視,樂視這樣的公司會大量的給你講故事,講未來有多好,而投資者往往喜歡這樣的公司,就會給樂視很多的未來的錢。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同樣一臺電視,樂視三千塊錢的成本,其他公司也是三千塊錢的成本,但是樂視可以買一送一,電視機免費給你,或者折價給你,三千塊錢賣兩千塊。

市場賣得越多,報表越好看,銷售額在增長,于是股價反倒越來越高。而別人不行啊,三千塊錢不可能低于三千賣啊,否則報表很難看,所以,這個結果就是我越來越喜歡你,我會給你越來越多的錢。

當你跟對手不是處于同一成本線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很難打贏他,到最后他可能直接把你給收了,打輸了沒關系,打贏了就很牛,他是把未來的錢折現(xiàn)的模式。但是從產品質量上說,你說樂視電視比康佳電視好?很難說。能力好的公司很難說一定打得過成本更低的公司。

滴滴打車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搖搖招車在北方地區(qū)做得特別大,騰訊找它投資,它不讓騰訊投,騰訊反手投了滴滴打車,投了以后馬上開始和快的打車拼價格戰(zhàn),最后搖搖招車就沒了。

你的成本跟人家不一樣,最后結果能力再強都得死。所以未來的競爭已經不是傳統(tǒng)的肉搏式的競爭,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競爭,如果能力不能和成本掛鉤,單談能力會很難。

5、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中國入債股雙殺時代

再來談談我自己的幾個顧慮吧,很現(xiàn)實的顧慮,其實前面也提到過了,未來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背離,我越來越感覺到現(xiàn)在虛擬經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其實只要問問滴滴打車估值300多億美金,到了二級市場你們愿不愿意買就行了。

過去3年多來的混亂投資格局,走到今天,涌現(xiàn)出幾家大公司?上市又上了幾家公司?十個手指頭數(shù)得出來,這就是我們過去三年砸了數(shù)百億美金所剩下的格局。

當大量的錢砸下去普遍不盈利的時候,那么市場會是什么樣子的格局?這個泡沫到了今天隨時會破。而虛擬經濟一旦破了,實體經濟本身又沒能有效回歸,那么新的增長動力就找不到,這時候市場的寒冬就會比較明顯。

所以我說中國進入債股雙殺的年代,債意味著實體經濟違約增加,股意味著投資機會的系統(tǒng)性消失,帶來的后果其實是很可怕的。

另外一個顧慮,就是當下非?;馃岬南M分期的機會,我感覺也很危險,互聯(lián)網這個東西,最大的作用其實就是把一個標準化的東西,無限快速的復制,最終的結果就是把本來可以賺十年錢的事情,快速極致的壓縮到兩年內把錢賺完,然后一地雞毛。

事實上,消費金融就是這么個現(xiàn)狀,消費金融的本質上其實是要求個人收入水平的有效增長,而個人收入水平增長的背后,其實是實業(yè)的增長。實業(yè)賺錢員工才能增加收入,然后才能支持分期。

但是我前面說過,收入水平增長本身是不現(xiàn)實的,在這個基礎上,你還擴大消費支出,最終結果就是大面積違約的快速出現(xiàn),寅吃卯糧的格局,這個邏輯非常簡單。最后帶來的問題是什么?是消費分期大面積的崩塌,給好人放貸款放完了,一般會向壞人放貸款,壞人放完會向更壞的人放貸款,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這樣,這兩個問題疊加,未來兩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都不會太好。

6、保持流動性將是未來賺錢的邏輯

那未來堅持什么樣子的策略會更好呢?我跟很多專家的思考是不一樣的,大量的人在鼓吹人民幣越來越不值錢,我覺得該分開來看。我個人感覺未來的中國,對外是貶值的,但是對內可能是升值的。

匯率很大程度向下行可能是共識,但是對內角度來看,人民幣會越來越值錢,許多人都覺得怎么可能,央行大面積放水,怎么會越來越值錢,很快就不值錢了才對。我真心不這么覺得,從貨幣銀行學的基礎知識可以推理出幾個簡單的邏輯。

第一,貨幣的創(chuàng)造只能來自于央行注入基礎貨幣。但是這塊貨幣本身的額度是很有限的,它被稱之為高能貨幣,是需要通過商業(yè)銀行的擴張才可能真正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這里起很大作用的其實是商業(yè)銀行的信用擴張,如果商業(yè)銀行不能有效擴張信用,那么貨幣之水就不太會泛濫。

事實上,最近市場上的放水效應是不明顯的,也感覺不到,在2008年四萬億里面起最大作用的其實是商業(yè)銀行,是大量擴張了信用所帶來的結果。

而目前我國的商業(yè)銀行惜貸情況非常明顯,大量的商業(yè)銀行非常謹慎的發(fā)放貸款,原因前面也說了,現(xiàn)在這個年代好人都不借錢,借錢都是壞人的年代,必然的情況就是商業(yè)銀行放款意愿大幅度下降,從而使得市場上資金的擴張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會形成資金泡沫化的格局。

第二,為什么錢會更值錢?這其實跟虛擬經濟泡沫破滅是相關的。當你身邊曾經的有錢人變得一個個都沒什么錢的時候,其實變相意味著你的錢就越來越值錢了,虛擬經濟崩盤,是大概率事件,這個邏輯是能理解的。

因為虛擬經濟的價格是根據(jù)成交價計算的,你說現(xiàn)在一百億估值,那就必然意味著有人要用一百億的價格成交了,你要讓你的估值再上行,那就必須要有更高的成交價才能支撐,那么就意味著要有更多的貨幣支撐這個交易。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投資是無法有足夠的貨幣支撐的,市場貨幣增量總是不斷降低的,而股權本身不創(chuàng)造貨幣,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的虛擬經濟都會面臨估值下行,那么相應的投資人的財富縮水就是大概率事件。

當大家的財富都縮水的時候,甚至個別企業(yè)家的資金鏈都面臨緊張的時候,如果你能保持充沛的流動性,那么必然意味著你的資金會越來越具備價值,更加的值錢了,至少相對價值是明顯增值了。

所以,我個人感覺未來賺錢的一個很重要的邏輯就取決于流動性,怎么理解?

很多人問我,上海、北京的房子能不能買?我從來不認為一個東西能不能買跟東西本身有關系,而是跟你有關系,你是誰最重要。你很有錢,那么OK,隨便買;如果你本身錢不多,那就算了,這個就是現(xiàn)實。同樣的房子,不同的人問我,結論必然是不一樣的。

從我的角度來看,在你的安全邊際越高的情況下,那么你承受風險的能力必然增加,而越能承受風險的人,所博取風險高溢價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個邏輯是非常清晰的,保持足夠的流動性,可以讓你有機會去博取更高的風險溢價,而流動性不夠的情況下,則會喪失各種機會。

我今年二月份回國,當時正好跌破三千點,我說如果你是空倉就可以買一點,如果你是滿倉那沒辦法必須砍倉,所以同樣一個點位,同樣一個資產,能買不能買跟資產本身沒關系,跟你有關系。你的流動性越安全,你越有機會搏取高收益。

我自己是一個業(yè)余投資人,五六年時間投了200多家公司,說實話,我什么都不懂,因為早期都是不確定的機會,我都是瞎投資。前幾年,我見到一個不錯的年輕人就會給他一點錢,很多人說我很激進,我覺得我一點不激進,因為給他的錢都是小錢。

因為從我個人配置來看,我90%的錢都放在穩(wěn)定的收益上面,每年賺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然后我拿這利息收入去做投資,投完虧了就虧,對我不構成任何影響。

也正是這個原因,我投資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壓力,從而我可以博取一些極高風險的機會。但也因為風險高,所以別人跟我競爭的機會就少;我就能拿到很不錯的價格,投資是反人性的,只有反人性反周期的時候,才能拿到更低的價格,才有機會。如果大家都看好了,你是很難博更高的收益的。

所以,未來保證你的資產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大錢不動,拿點小錢去玩,下個閑子,或許有機會。投資為什么拿小錢去玩?因為投資長期來看是周期性,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

如果你指望通過投資過得更好,那不可能,你必須要有一個會下蛋的母雞,讓雞蛋孵,孵出來就孵,孵不出來就算了,雞永遠在是最重要的,它不會讓你餓死。

現(xiàn)在各種折價機會很明顯了,我前段時間去了趟神木,發(fā)現(xiàn)很多老板都開豪車,住豪宅,但結果呢?沒錢加油,為什么?。恳驗闆]現(xiàn)金。從一定階段來看,只有現(xiàn)金才是你的錢,其他都是假的,這個時候,誰有現(xiàn)金,誰就能博取高折價的機會。

7、投資是生命與事業(yè)的延續(xù)

最后,再談談我的不成熟的、不靠譜的投資邏輯。我也只是玩票性質做的投資,并不成功,沒什么顯赫的業(yè)績,賺點小錢而已,別太把我的想法當真。

第一件事情,想提醒投資人千萬別碰三件事情,吸毒,賭博,不設底線的投資。一般來說稍微有點錢的人,不碰這三個基本上不會死人。前面兩個好理解,第三個其實真做起來還是比較難的。

其實投資這個事情,最忌諱的就是不設底線。今天投一點,明天投一點,后天投一點,投到什么時候是頭都不知道,這種投資千萬不要干了,再有錢也經不起折騰,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不確定的。最好是拿出一筆錢,投完就完了,有機會就有機會,沒有就算了。

第二點,我自己最深刻的感覺就是千萬別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很多事情,一旦你所在的時代不在了,你再能干也沒用。海爾的張瑞敏也提出這個說法,時代創(chuàng)造偉大的人物。國美黃光裕在牢里曾經給陳曉寫過一封信,他的意思是我們應該不斷地擴門店,只有我們的門店足夠大,別人才能進不來,這句話有道理是吧?

過了兩年發(fā)現(xiàn)一點道理沒有了,因為互聯(lián)網來了,你發(fā)現(xiàn)過去最強悍的東西都是你的負擔,線下門店越多、成本越高、代價越大,還沒法打掉它,曾經是你認為是巨大優(yōu)勢的資源,一夜之間就變成了負擔,時代一改變,什么都變了。

企業(yè)家要有投資的心態(tài),往往是要承認自己不能干,盡量把機會都留給年輕人。別有事沒事要跟年輕人打,很多人你一定打不過他,但你可以成為他爹,打不過就投他。

當年蘇寧不跟阿里去打架,沒事給阿里投資點錢,現(xiàn)在就是阿里他爹了,也不會是反一反的格局了。微軟投了很多硅谷的公司,各種各樣的公司,凡是危及到微軟的公司都去投一點,誰也不知道哪個小孩就起來了。雅虎當年最好的時候投了阿里,現(xiàn)在雅虎的日子那么難過,但是因為有個孩子叫阿里,現(xiàn)在日子多好過。

投資的本質,可以從生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很多企業(yè)家都有如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總覺得企業(yè)就如同一個小孩,是自己從小養(yǎng)到大的,有必要扶著他走到最后,這是有問題的,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讓他趕緊結婚去。別都娶媳婦了,你還每天陪著,一點意義都沒有,你應該讓他去生孩子或者你自己去孵化別的孩子。

第二種情況,很多人就想著只生一個孩子,這也是有問題的。孩子一定要多生,只生一個孩子容易坑爹。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你去投資一批,生出一批孩子,只要有一個孩子光宗耀祖你就牛了。從投資角度上投一個的成功概率幾乎為零,而且還容易被綁架。

第三種情況,一定要在最好的年紀生小孩,你在最好的時候生孩子能夠陪他養(yǎng)他,等到你自己都不行了再養(yǎng)一個小孩,80歲生一個小孩,小孩還沒養(yǎng)大你就死了,許多企業(yè)家都是自己快不行了,才想到去轉型去孵化,事實上自己都沒辦法活了,還怎么轉型。

投資本身應該是生命和事業(yè)延續(xù)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你自己去主導一件事情。你去主導一件事情,就會發(fā)現(xiàn)這件事變成你的事了,所有的能力都依附在你身上。

我們很多人投了很多事以后,事必躬親,最后都死了,這種控制性思維也非??膳?。很多企業(yè)家認為資源是我給的,想法也是我給的,錢也是我給的,憑什么他做大股東,但是卻沒想過,你自己是否能做的起來?

工業(yè)時代和互聯(lián)網時代的區(qū)別是對資產控制的不一樣,工業(yè)時代1%的股份意味著幾千萬的資產,互聯(lián)網的時代1%和100%沒有任何差別,因為做不起來都是零,互聯(lián)網時代是一個輕資產時代。

股份的比例控制權,你如果認為你可以干得起來,那你就控制。如果你是靠團隊的,你就給他足夠的股份,讓他認為是為自己干,而不是為你干,否則他一定不會跟你干。所以,責權的對等一定要想明白,做一個好的投資人而不是做一個好的控制人。

這個年代能干的人往往不忠誠,忠誠的人往往不能干,就是這么現(xiàn)實。

此外,我提醒各位企業(yè)家,千萬不要去投你擅長和熟悉的行業(yè)。

這跟很多人的想法是相反的,許多企業(yè)家總是說不熟悉的不投資。投資是要看大格局而不是看小格局的,有很多行業(yè)勢必衰落,勢必衰落就意味著你把這個行業(yè)全投遍了,你也沒有任何機會,一點機會沒有。

我有時候想,我都快40歲的人了,比我年紀大的人都能夠看懂這個商業(yè)模式,那這個商業(yè)模式就一定不是新興模式,也就不是具備可投價值的商業(yè)模式,未來一定是一個現(xiàn)代人不太容易看懂的,是搞出一個新的東西,把以前人干死的過程。

所以,你作為老一輩企業(yè)家都看得懂的商業(yè)模式,我才懶得沒興趣去投資。盡量多相信年輕人,投資一些他們喜歡的東西,比投資你喜歡的東西更具備未來。

當然,我也承認投資分兩種,一種是補短板,從互補的角度考慮問題,投出一塊可以讓我現(xiàn)在更好的短板來。但是這個前提是,你要確認行業(yè)是有機會的。

另一種是從生命和事業(yè)延續(xù)的角度上投出一些還不錯的個人,讓年輕人成長,他們成長你也就成長了。
還有一句話是少混圈子,因為混圈子容易失去未來,會讓你的眼界越來越集中在某個圈子里面,最后把好東西漏掉了。

以前講志同道合,現(xiàn)在要在志同道不合的人身上多學學,互聯(lián)網就是跨界的特點,一不小心你就走到別人的領域,而把別人干死了或者被別人干死了(具體可查看億企邦《跨界創(chuàng)業(yè)者如何解決跨領域問題的痛點》的相關介紹)。

最后總結下,短期來看,我個人比較悲觀,但是悲觀到一定程度就會是樂觀,因為冬天之后是春天,冬天有時候就是不適合打獵,沒有機會的時候就是沒有機會,安靜趴著,熬過去就是春天。

另外,實業(yè)空心化也好,什么化也好,到一定階段是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去產能,產能淘汰得差不多的時候,機會又出來了,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大宗商品也好,什么也好,長期低迷總會有一個機會,等到大家不愿意玩了,一部分走了,一部分死掉,留下的機會就出現(xiàn),這是反周期理論??倸w來說,市場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

8、“互聯(lián)網思維”的經濟學邏輯

互聯(lián)網改變了這一切,它極大降低了信息傳遞成本,因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廠商的邊際成本。對一些服務提供來說,互聯(lián)網甚至可以把邊際成本壓低到零。

比如,在網上把一首歌多賣給一個人,顯然不會帶來什么額外的成本。而對那些實物產品來說,雖然生產成本可能難以改變,但營銷費用卻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來壓低。成本的降低意味著廠商能夠服務的客戶數(shù)量大幅增加。

從“近尾”到“遠尾”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客戶特性以及商業(yè)模式上卻有著根本性的差別。這正是互聯(lián)網思維和傳統(tǒng)商業(yè)思維之間的差異所在。

第一,遠尾處平民為王。套用現(xiàn)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在遠尾處“得口絲者得天下”,這與近尾處形成了很大反差。

在近尾處,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主觀需求度很高(所以他們才愿意出比較高的價格),在那里,怎樣將那些需求最強的客戶識別出來是營銷成功的關鍵,所以在傳統(tǒng)營銷理論中會有“80/20法則”,認為80%的收益來自20%的客戶,因此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這20%的重點客戶上。

但在遠尾處,邊際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主觀需求度很低,因此只愿意出很低的價格。在這里,可以說每一個客戶都不重要——因為每個客戶所能帶來的收入相當有限。但同樣也可以說每一個客戶都非常重要——因為就對產品的需求來說,客戶之間的差異很小,失去了一個意味著會失去一群。

因此,遠尾處廠商成功的關鍵不在于迎合那些重要客戶的需求,而在于服務好最具有代表性的平民。

第二、遠尾處用戶體驗至上。這與近尾處再次形成了明顯反差。在近尾處,由于客戶本身對產品的主觀需求程度比較高,因此對用戶體驗上的瑕疵還可以寬容。同時,由于近尾處客戶數(shù)量有限,體驗上的差異對客戶數(shù)量影響并不明顯,而在遠尾處則不是這樣。

一方面,遠尾客戶對產品的需求度本就不強,用戶體驗上的任何微小不足都會讓客戶放棄產品。

另一方面,遠尾處需求曲線相當平坦,以至于價格的微小差異都會帶來客戶數(shù)量的巨大變化。

不過,由于遠尾客戶愿意為產品付出的價格很低,導致廠商間價格競爭的空間很?。ǜ螞r許多互聯(lián)網商家直接采用免費的策略),這樣,提升用戶體驗就成為了另一種價格競爭的方式,這兩方面的原因都導致廠商必須通過極致的客戶體驗來爭奪客戶,因此在近尾處沒那么重要的用戶體驗,在遠尾處成為了競爭制勝的一個關鍵。

第三、遠尾處規(guī)模制勝。廠商能夠從單個遠尾客戶身上獲取的收益很小,因此只有積累起足夠大的客戶基數(shù)、以量補價才能盈利。從這一點來說,用戶規(guī)模是廠商存亡的關鍵。

另外,由于單個廠商所能服務的客戶數(shù)量相當巨大,所以遠尾處的產品和服務提供有了自然壟斷的色彩——客戶數(shù)量越大的廠商,相對其他廠商的競爭優(yōu)勢越明顯。

因此,遠尾處還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戰(zhàn)場,誰先累積起了最多的用戶數(shù)量,誰就能贏得勝利。

以上這三點就是互聯(lián)網思維相對傳統(tǒng)營銷思維的根本差異所在,互聯(lián)網思維的種種特征,都源自于此。
前面提到,遠尾處廠商需要服務好最具代表性的平民,而不是迎合重要客戶差異性的需求,所以遠尾處的成功之道在于專注于做好一個產品來贏得客戶,而不是像在近尾處那樣同時推出多款產品來迎合不同的需求,這就是為什么互聯(lián)網思維會強調“專注”,強調“少即是多”。

遠尾處用戶體驗至上的競爭法則意味著廠商需要在方方面面追求“極致”。產品要“簡單”,以降低上手難度。對客戶需求的反應要“快”,以提升客戶觀感。與客戶之間形成情感依賴,培養(yǎng)出產品的“粉絲”,則是更高層次的用戶體驗的提升(具體可查看億企邦《如何在暴利行業(yè)中開展互聯(lián)網項目來賺錢》的相關介紹)。

遠尾處龐大的客戶基數(shù)(有時甚至可以達到社會總人口的量級)則為許多新的商業(yè)模式提供了可能。巨大的客戶群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資源。因此,通過免費模式累積客戶基數(shù),然后通過廣告、提供增值服務方式變現(xiàn)就成為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一個常規(guī)盈利模式。而巨大的用戶基數(shù)也可運用到其他領域,從而為“跨界”打開了無數(shù)種可能。

在理清了互聯(lián)網思維的經濟學邏輯之后,我們現(xiàn)在可以回答一個關鍵問題:什么樣的行業(yè)可以用互聯(lián)網思維來加以改造?與許多人的觀點不同,億企邦并不認為所以行業(yè)都會因為“觸網”而發(fā)生革命。從前文得到的結論來看,能夠成功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的行業(yè),一定是那些可以用互聯(lián)網技術將客戶群體從近尾推至遠尾的行業(yè)。

這樣的行業(yè)需要滿足兩個標準:

第一,從需求方來看,行業(yè)的潛在客戶群體要足夠大。

第二,從供給方來看,行業(yè)應該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大幅降低產品或服務的邊際成本。

能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的行業(yè)應該是直接面向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品(服務)提供行業(yè),零售、電器、電子、傳媒、金融等行業(yè)都包含在內。至于投資品制造(如鋼鐵、水泥)、房地產、奢侈品等行業(yè),則因為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標準而很難被互聯(lián)網思維所改造。

億企邦點評:

上世紀80、90年代,靠勞動可以賺錢;2000年后,靠資產升值可以賺錢;而如今,在這個資本大爆發(fā)的年代,賺錢必須順著資本的趨勢。

當一個行業(yè)起來的時候,跟你的個人能力沒有太大關系,關鍵在于你是否在一個正確的年代做了符合這個年代的事情。

關鍵詞:具備,思維,邏輯

74
73
25
news

版權所有? 億企邦 1997-2022 保留一切法律許可權利。

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瀏覽器,建議您使用谷歌Chrome瀏覽器。 點擊下載Chrome瀏覽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