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com 設計細節(jié) — 導航欄篇
時間:2023-05-16 14:06:01 | 來源:網站運營
時間:2023-05-16 14:06:01 來源:網站運營
Apple.com 設計細節(jié) — 導航欄篇:蘋果官網的頂部導航欄是從 2000 年開始才加入的。在 2000 年以前,蘋果官網是這樣的:
可以發(fā)現(xiàn),那個時候的導航欄還沒有把 Apple 的產品羅列進去。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了解 Apple 不同產品定位的人還比較少,面向大眾的硬件產品也主要以 Mac 為主,直接平鋪在首頁上已經足夠了。
伴隨著硬件與軟件服務的增多,千禧年之際蘋果加入了被沿用至今的頂部導航欄,一開始它被分成了兩級:
在這一版本的導航欄中,主頁面的二級分類囊括了 Apple 劃分的產品分類,分別按照「軟件 / 硬件」與「產品定位」兩方面進行了區(qū)分。除了主頁面外,「iReview」「iTools」等面向 Mac 的服務也被加入了進來,可以說蘋果官網當時的使命是「The website of Mac users, by Mac users, for Mac users」。
另外,導航欄使用了 Aqua 的風格,首次將蘋果官網的設計思路與其產品保持了一致性。
伴隨著 Mac OS X 的正式發(fā)售,2000 年末開始蘋果官網的導航欄上出現(xiàn)了「Mac OS X」標簽,它也是作為 Mac 的產品而被放上去的。iReview 網站評論服務則在 2001 年 2 月停止了服務,標簽被撤下。同年 10 月發(fā)布的 iPod 就沒有 Mac OS X 這么好的待遇了,導航欄根本就沒有為 iPod 讓步:
此外,這一代的蘋果官網還為每個配上了不同的顏色,它們的配色與當時的 iMac G3 是相同的:
2002 年 7 月,Apple 推出了 iCloud 的前身 ——「.Mac」服務,iTools 與 iCards 也被整合進了「Mac」標簽內。全新的「Switch」則更加能說明 Apple 對于導航欄內該放什么標簽的立場 —— 它是專門用來教大家怎么把數(shù)據從 PC 轉移至 Mac 的。
除了標簽的變化外,這一版的導航欄設計也同 Mac OS X 一樣在過渡上出現(xiàn)了變化,Apple 的 logo 也變成了經典的「深空灰色」。當然,最明顯的變化應該莫過于 Mac OS X 標簽了:
隨后的 2003 年應該是蘋果官網的導航欄有史以來變化最多的一年了。
2003 年 4 月,iTunes Music Store 開幕?!窼witch」標簽的位置被替換成了「Music」,Switch 本身則被移至了主頁面的二級分類中。
2003 年 9 月,「Music」標簽又變成了「iTunes」。這可能是蘋果官網首次在搞大新聞前就出現(xiàn)了的小動作 —— 因為一個月后隨著 iTunes 4.1 的發(fā)布,Windows 用戶也可以把他們電腦里的歌曲傳輸至自己的 iPod 里了,iTunes 在這時變成了 Apple 最主要的產品服務。
一個月后,也就是支援 Windows 的 iTunes 4.1 發(fā)布時,「iTunes」標簽又改了一次名,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叫「iPod + iTunes」?!竔Pod + iTunes」與隨后的「iPhone + App Store」一樣,是 Apple 在數(shù)字娛樂領域搭建的及其重要的商業(yè)模式。
經歷了一年三次的改名后,「iPod + iTunes」終于穩(wěn)定了下來,并持續(xù)了七年左右的時間。蘋果官網的導航欄也是如此,隨后的幾年一直都沒有變化,直至 2007 年舉世矚目的 Macworld 大會后。
在 2007 年 1 月的 Macworld 大會上,Apple 發(fā)布了 iPhone,蘋果官網的導航欄增加了「iPhone」標簽。從 2006 年開始的「Get a Mac」系列廣告也出現(xiàn)在了主頁面的二級分類中。從這時開始,導航欄的使命已經漸漸地開始面向 Apple 的所有產品了。
另外,iPhone 是蘋果官網有史以來第一次將產品劃分成「概覽」「網路」「技術」等多個二級分類來進行介紹,并一直沿用至了今天。
同年 6 月,iPhone 正式發(fā)售。蘋果官網也進行了一次大改版,導航欄則與 Mac OS X Leopard 一樣從 Aqua 改為了金屬風格,并且位置往下挪動了一點,二級分類被移除,搜索框也從頁面底部移到了導航欄上。
標簽方面,「iPhone」被移到了「Mac」與「iPod + iTunes」后,這是按照三款產品的發(fā)布時間來排序的,與 Jobs 在 Macworld 上所說的「Three revolutionary products」形成對應。
如果將標簽放大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 logo 與文字方面使用了下凹的蝕刻效果,并且字號較之前縮小了一點。另外,當你將光標移至導航欄中的某一標簽時,它的顏色也會發(fā)生變化。
2010 年 4 月,iPad 推出。按照發(fā)布時間,它被放在了 iPhone 后。此時「iPod + iTunes」標簽已被拆開,這是因為當時的 iTunes 已不單單是為 iPod 設計的應用程式,人們同樣需要它為 iPhone 與 iPad 傳輸數(shù)據。
原來為 Mac 用戶提供 App 下載的「Downloads」則被新發(fā)布的內建應用程式「Mac App Store」替代。順便一提,2007 年時「Downloads」中除了 Apple 自己開發(fā)的程式外,下載量最大的三款 App 為 OmniPlan、Windows Media Player 與 Google Earth。
2011 年 1 月,蘋果官網的導航欄又迎來了一次更新。這次的更新還挺有意思的 —— 首先是導航欄增加了一個動畫,當網頁加載完畢后,導航欄會突然從屏幕最上方出現(xiàn)并向下掉落到原來的位置;另外,水晶的風格又重新回到了導航欄上,文字內容從黑色變成了白色,高光線也經過了重新處理。
導航欄還針對不同瀏覽器以及 Retina 進行了優(yōu)化。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時,將會加載 GIF 格式;無損的 SVG 格式則會在使用支持「CSS 選擇器」的瀏覽器時加載;除此之外的其他瀏覽器默認加載 PNG 格式。
此外,右側的搜索框也加入了動畫。當它被激活時,其余的標簽都會向左縮進。
這種設計持續(xù)了三年多后,2014 年 9 月蘋果官網再一次迎來了全新的設計,整個網站都以扁平化的設計得以重新呈現(xiàn),導航欄也不例外。
首先是導航欄的背景,它的配色與原來比較相似,并且它是半透明的,默認情況下不透明度為 80%,頁面也使用了全寬布局。
導航欄上的文字間距會隨著網頁窗口大小進行微調,當縮小至一定程度時導航欄上的標簽將會被放進 Hamburger Menu 內。標簽也出現(xiàn)了變化:「iPod」被移到了靠后的位置,全新的「Watch」則被放在了 iPhone 與 iPad 中間。為了進一步利用空間,搜索框在未激活時變成了圖形的狀態(tài)。當光標移至導航欄中的某一標簽時,它將會出現(xiàn)一個從白色至淺灰色的漸變動畫。
為什么標簽會進行重新的整理呢?首先對于 Apple 來說, iPod 已經沒有它左邊的那些產品來得重要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 iPhone 來代替 iPod 產品,再加上 iPod Classic 的停售與緩慢的更新周期,iPod 不適合排在前面的位置;而 Apple Watch 作為一款搭配 iPhone 使用的新產品,它自然就被放在了 iPhone 后面。
一年后,Apple 推出了 Apple Music 服務,它與「iPod」「iTunes」兩個標簽合并在了一起,新的標簽叫做「Music」。
另外一個變化是 iPad 在沒有任何新產品發(fā)布的情況下悄悄地從 iPhone 的后面移到了前面,和 Mac 放在了一起,這暗示著 Apple 想搞的另外一個大新聞 —— 將 iPad 打造成一臺像電腦一樣的設備。五個月后發(fā)布的 iPad Pro 便證實了這一觀點。
與 iPad Pro 同時發(fā)布的還有 Apple TV 4th generation,「TV」標簽也被放進了導航欄內。原先最左側的「Store」也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最右側的「Shopping Bag」。這么做的原因和蘋果官網的邏輯有關:原先要購買 Apple 產品時需要進入 Store 進行挑選購買,但現(xiàn)在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配件,都可以在每個產品標簽里找到了。
這樣的設計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
總的來看,蘋果官網的導航欄設計不僅與其不同時期的產品設計相對應,而且導航欄內的標簽也跟隨著產品種類與營銷策略不斷地進行調整,不僅追求使用新的技術來改善網頁顯示效果,而且也保證了能夠在大多數(shù)設備上得以完美展示的兼容性。
未來 Apple 的產品線將會越來越復雜,Apple Car、Apple AR 等設備或許會逐漸步入我們的視線,Apple 將如何規(guī)劃它們的產品?或許在今后蘋果官網的導航欄內,你就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