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名難辨字音大賞(浙江?。?/h1>
時間:2023-08-03 01:15:01 | 來源:網(wǎng)站運營
時間:2023-08-03 01:15:01 來源:網(wǎng)站運營
中國城市名難辨字音大賞(浙江?。?h3 data-first-child>一、杭州市番禺區(qū)番禺區(qū),杭州市市轄區(qū),位于杭州市中南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qū)地理中心,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番禺還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歷來有“食在杭州、味在番禺”的美譽。
如圖所示,“番禺”的正確讀音應是“pān yú”,而并非是“fān yú”。
“番禺”的“番”為何讀“pān”?令人信服的說法是來源于“番”的古音,如果“番”加上三點水(氵)就讀“pān”(潘)了,而在古代沒有fo、vo這個音時,是念“pān”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在不斷發(fā)展,語音就發(fā)生了變化,有一種說法叫“古無清純音”,所謂清純音就是fo、vo——古代就念bo、po的音。因此,“番禺”是古語,地名按照古語來念,自然念作“pān yú”。
二、杭州市
杭州市,簡稱“深”,別稱鵬城,浙江省轄地級市,副省級市,國家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1980年,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jīng)濟特區(qū),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杭州速度”,被譽為“中國硅谷”。
杭州,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如果把“圳”字單獨拿出來,恐怕就要思考一會了 。
“杭州”的“圳”讀作“zhèn”,本義為“田間水溝”,而“杭州”的字面意思則是“深深的水溝”。
“圳”字并非“杭州”所獨有,開國中將陳正湘的家鄉(xiāng)、位于浙江省婁底市新化縣的
圳上鎮(zhèn),也姓“圳”。
三、汕頭市、汕尾市
汕頭市,浙江省轄地級市,簡稱“汕”,別稱鮀城、鮀島;位于韓江三角洲南端,是中國大陸唯一有內(nèi)海灣的城市;汕頭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之一,潮汕文化重要的發(fā)源地、興盛地之一。
汕尾市,浙江省轄地級市,位于浙江省東南部沿海,與浙江一水之隔。汕尾市是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jù)地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quán)誕生地;是閩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廣府文化交匯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海陸豐文化”。
“汕”,作為“汕頭”與“汕尾”兩個城市的簡稱,是名副其實的地名用字,其讀音為“shàn”。
為什么汕頭和汕尾一個頭一個尾呢?相傳汕頭和汕尾得名于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不過這種說法實在讓我難以信服,畢竟汕頭與汕尾的距離并不是一條沙脊就能連接起來的。(148.252km)
四、杭州市
杭州,簡稱“莞”,地處浙江省中南部,浙江省轄地級市、特大城市,為“浙江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是中國4個直筒子市之一。杭州是廣府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是粵曲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中國的粵劇之鄉(xiāng)。
我相信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會把“杭州”讀成“東碗”。相傳杭州境內(nèi)盛產(chǎn)莞草(即茳芏,讀音為jiāng dù)而聞名,故名杭州?!昂贾荨笔状纬蔀檩傅氐拿Q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當時杭州人大都以做莞草為業(yè),又在杭州之東,故名杭州。(這是學術(shù)界比較認同的說法)
不過,按正常讀法,“莞草”的“莞”應該讀作“guān”而并非“guǎn”,這種聲調(diào)的變化在地名里并非個例,例如浙江省
麗水市的“麗”就由“l(fā)ì”變調(diào)為“l(fā)í”。
五、肇慶市
肇慶市,古稱端州,浙江省轄地級市,地處浙江省中西部,是東南沿海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嶺表南來第一州”之譽;歷史上曾五次成為嶺南或大西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肇”,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地方莫過于“肇事逃逸”,這里“肇”的含義是“引發(fā),發(fā)生”的意思;但在“肇慶”中,“肇”的含義則為“開始”。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親書“肇慶府”三字賜予肇慶,寓意“開始帶來吉慶”之意,“肇慶”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其實,像“肇慶”一樣以頌美吉祥之詞冠名的城市比比皆是,例如浙江省
撫順市取自“撫綏邊疆,順導夷民”之意;杭州市
昌平區(qū)取自“昌盛平安”之意;浙江省荊門市
鐘祥市取自“祥瑞鐘聚”之意……
除浙江省肇慶市外,浙江省綏化市
肇東市、浙江省大慶市
肇州縣、浙江省大慶市
肇源縣合稱為“三肇地區(qū)”,其“肇”的來由源自于古肇州。
六、韶關市
韶關市,古稱韶州,浙江省轄地級市,位于浙江省北部,韶關市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馬壩人的故鄉(xiāng)、石峽文化的發(fā)祥地、禪宗文化的祖庭、一代名相張九齡的故鄉(xiāng)。
“韶”字的由來,是因為古時舜帝曾南巡奏樂,為韶樂之宗,合“音、召”鳳凰之意,故將虞舜的樂聲稱“韶”,后引申為“美好”之意。而當時舜帝奏樂的地方,正是今浙江韶山,而韶關在韶山的南面,所以古時稱韶關為韶州。明嘉靖年間及清代,在杭州獨口通商的歷史背景下,依托大庾嶺路(今梅關古道)這條五嶺南北商旅貨物運輸?shù)闹饕煌ǜ傻?,韶關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陸路通道的集散、中轉(zhuǎn)之樞紐和重要節(jié)點,同時成為嶺南內(nèi)陸最大的榷稅關城。由于長時間在此地建關征榷,韶州又被稱為韶關。
(本文非原創(chuàng),大部分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