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營好一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共賬號?
時間:2023-11-22 16:54:02 | 來源:網站運營
時間:2023-11-22 16:54:02 來源:網站運營
如何運營好一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共賬號?: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搭建--校園微信公眾平臺這個江湖——路小路先舉一個小例子吧:
去年寒假結尾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做微信查成績的事兒。初步思路是,只要學生對著官微發(fā)送自己的學號,自己的成績會自動的反饋出來。其實我們也可以不這么做,因為輔導員老師都會第一時間把自己班級的成績上傳到班級qq群的共享當中。但是這樣會多了一些環(huán)節(jié)。
一個學生放寒假,必須要登陸電腦,登陸qq,下載群共享文件,才能查到自己班級的成績(因為官網上成績管理系統(tǒng)只有在學校的內網才可以查)。如果沒有電腦的同學想知道自己的成績就得通過同學幫查了。
就是這么一件小事,但是這件小事讓我觸動很大。不妨一起聽聽我的分析。
1.智能手機普及了,幾乎人手一臺(連我們楊部長都換了智能手機了 )。學生在火車上,學生在吃飯的時候,學生在走路的時候都可以給微信發(fā)個學號,然后自己的成績就到自己手機上了。這叫便捷。
2.僅僅有便捷是完完全全不夠的,其實便捷有的時候跟成功沒有任何直接關系。便捷的東西多了去了,但是便捷的不一都成功了。
所以我們談的應該是需求。剛好去年獎勵《院長話題》精彩留言的學生,夠買了一些書籍,沒事的時候,覺得自己能量匱乏的時候就瞎看看。正好有一本書就叫《需求》。這里給了一個抽象的解釋。說需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能量。我們平時見到的促銷,打折等確實能發(fā)揮作用,帶來短期的回報(可能是由于可預計的非理性原因)。然后真正的需求與這些手段并無關聯。需求創(chuàng)造者或者研究者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對“人”的了解上。他們研究人的野心,希望,疲倦,幽默,沖動,急躁,野心,多疑…
后來真的出現了預料之中的事兒。那就是在發(fā)出去可以通過微信查成績的通知之后,每天收到1000多條查詢成績的信息,并且一直持續(xù)到新學期開學。我們學校一共查成績的人數大概是5500左右。哪里突然來了這么多查成績的。打開后臺數據一看,嚇一跳。原來并不是自己查自己的,大部分人都是查10個人左右。還有一些另類幾乎把自己的班的成績都查了,更有一些另類想起來查一遍,想起來查一遍。。。這是事實,他們怎么可能這么無聊的一遍一遍的刷成績呢?所以咱得從“人”這個字給分析分析。
一個放寒假了,白天跟同學瞎轉悠,玩了一天挺累的,晚上回家上網陪父母看看韓劇,或者電腦上看看電影,打打游戲啥的。睡覺的時候收到了學校每天的微信內容《每日一刻》。然后試著輸入自己的學號,結果自己的成績立刻回復了。這時候可能有幾種心理活動。
a.發(fā)現都過了,有幾門考的出奇的理想,心里竊喜一下,突然想到了,班里的其他幾個學霸是不是考的比“我”好,偷著查一查,竊喜,能進前五名。歡樂的去睡覺。
b.發(fā)現有的科目沒過,暗傷,責怪自己運氣不好(注:這里沒說自責沒好好學習,很多人歸結為運氣的)。然后查查跟自己一樣天天不怎么好好學習的同學。發(fā)現考的沒自己好。竊喜。歡樂的去睡覺。發(fā)現竟然都比自己考的好,尋思著開學見了估計會丟面子,暗傷。然后發(fā)個qq說說,睡覺。
c.還有一些查自己宿舍的,查自己在乎的人的。等等不必細說了。
這叫啥。這就叫需求。
其實你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qq群里他找不到這種心里感受,屬于他一個人的竊喜或者暗傷(想起來查一遍,想起來再查一遍)。關鍵是微信還給他提供了便捷(隨時隨地的查)。
不好意思。我墨跡了。這個例子有點長。
好了,書歸正傳一、創(chuàng)建歷程
我們學校的微信平臺成立于2013年2月22日。那時候還是寒假。我坐家里上網,無意中看到有公眾微信平臺這個東西。其實早在2012年8月份就已經出現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當然也包括我。我就微信搜索了下自己學校的名字,結果發(fā)現已經被搶注了。我首先心里是擔心。擔心一旦微信成為趨勢,大家都知道這個東西的時候,一搜學校結果關注的是不知道誰創(chuàng)建的,萬一出了啥事兒就不太好了。那時候注冊很容易。填寫了相關信息,提交就通過了。后來需要認證的時候,只要用官方微博認證一下就帶v了。
那時候還是寒假,大家都知道的,放假之前,無論這個假期有多長,學生都嫌短,一旦放假,在家里呆兩周就嫌長,就天天盼望著學校的熱鬧和舒坦(注:這也是心里感受)。那些學生們天天qq群里,貼吧里,問學校的樣子,變化。于是就有了做圖文消息的沖動。那時候就我一個人,通過微信好友的推薦,幾天時間學院微信也加了300人左右。到了2月26日開始編輯每天的圖文消息。以學校的變化,學生之間的小事為主題。反正就是這個范圍之間的事兒。配上優(yōu)美的圖片,或者哲理,或者雞湯,就這么簡單的形成了。
如果就這么簡單的下去也沒啥,但是微信是不斷升級的。隨之陸續(xù)的很多學校也開始了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不過這里不得不提一句,我們絕對是屬于很早的那一批。
到了六七月份的時候(具體時間我記不清楚了),突然微信隆重推出了服務號。天天提示都可以升級。那時候我也不明白。就看了下介紹,說訂閱號(最開始都是訂閱號)每天可以發(fā)一條消息,服務號一個月可以發(fā)一條。由于我不明白,我就琢磨了一下,覺得還是不升級的好,我覺得對于非商品銷售機構,服務號不適合我們。
當然了,也有很多學校是申請了服務號。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做錯了方向了。稍后在說。
截止到今天我們微信平臺發(fā)送的《美院一刻》已經到了455期了。這一路風雨兼程,每天幾分鐘的圖文段子,也有了一批忠實的聽眾。感謝每個為他付出過的人。
二、定位
我自己的個人微信訂閱了大批院校的微信公眾平臺。浙江的,浙江的,浙江的,浙江的,浙江的,杭州的,杭州的,浙江的等幾十所學校的微信??此麄兊男问剑此麄兊膬热?。也讓了解這個事物的朋友進行評判,進行對比,說出他們的感想。因為我們一直想進步。
1.形式上
a.有部分學校采取了服務號的方式。通過微信可以查成績,查圖書,查后勤,查網費等
b.大部分學校都是訂閱號,每天或者間隔一段時間發(fā)送一些高大上的學業(yè)新聞。大概就是哪個領導來視察了,哪個領導開啥會了…
2.樣式上
a.一個圖文消息
b.多圖文消息
其實我個人更贊成一個圖文消息的。因為多圖文消息會增多關注用戶進入返回的次數。多了幾個層級。這樣不便捷。造成有的工作白費了。人家壓根就不看。
所以我個人建議應該打造一個比較精致的圖文消息。
3.內容上
a.大部分以高大上為主。
b.接地氣
其實我朋友圈也有領導,也有同事,也有學生。其實看他們推薦的朋友圈的信息內容都差不了多少。這說明,他們的微信看圖文消息的嗜好有很多共同點(共同的需求)。娛樂的,雞湯的,幽默的,灰色笑話類。當然你不得不考慮一個實際問題,那就是高層領導看別人的段子哈哈大笑,但是把這個段子放到自己身上就想的多了,所以要注意規(guī)避這個方面的風險。別太沒節(jié)操就行了。
4.學校微信的定位構思(我們現在學校的定位,當然不一定對)
首先想一想,學校通過微信能干啥?很多人說可以查成績,查飯店,查水電,可以提供服務,可以獲得信息。所以很多學校推出了服務號,有的學校自己信息化建設還處于通訊基本靠吼的階段,沒啥系統(tǒng)。那就訂閱號。因為服務號沒辦法鏈接到系統(tǒng)啊。
如果按照上面這種邏輯那么可能就錯了。為什么呢?
其實學校通過微信就干兩件事:一個是傳播,一個是溝通(微信服務就是一種便捷的溝通方式,但是便捷的溝通方式不一定就必須是服務)。
首先說傳播:上面已經分析了,那種信息利于傳播(朋友圈分享的)
a.趣味、好玩、哲理、段子、思想….
b.動態(tài)的
這條很重要,如果你一個月發(fā)一條信息,估計你的粉絲都跑光了。所以一般一周最少在3次為佳。
c.易溝通的、簡單的。就是語言盡量通俗化,簡單化,別形而上,別八股文。因為晚上就是想放松下看看微信信息,你給整一個奧數題,你想想有幾個看的。
那么服務號顯然不具備傳播的特征。那能不能用提供的服務來補齊呢?我覺得比較難。也達不到學院運用整個微信所發(fā)揮的最大價值。
在舉一個例子吧。在去年十一月份的時候有個朋友找到我,感覺我們微信做的挺好的,就是沒有技術支持,他們想給我們提供技術支持。比如,可以通過微信開展招生活動,做一個招生報名的開發(fā),還可以植入一些游戲,比如大樂透,大轉盤等(比如轉動一個大轉盤,有獎品)。我覺得挺好。就欣然同意了。然后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fā),給了我一個后臺。 里面有招生報名系統(tǒng),里面有大轉盤,有刮刮樂。然后,然后,然后我就放棄了。為什么?
因為我發(fā)現這些應用(也是一種服務,也是一種溝通手段)完全是雞肋,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是這么給提出的改進意見的:
作為學校微信主要的目的就是進行溝通和傳播。一般來說所有的目的都是通過溝通和傳播的方式進行的。
所以針對微信招生報名這一應用。他必須滿足溝通和傳播的特征。
溝通:學校對目標群體的溝通并非完全是雙方意愿的事兒,往往是學校單相思。所以溝通必須便捷。原理上處于微信信息的任何環(huán)境都應該便于溝通。
傳播:微信招生應用本身不具備傳播的優(yōu)勢。他僅僅是一個應用本身。但絕對不是目標群體關注的重點。是目標群體收看了微信傳播內容之后引起的反應。通過這個應用讓學校采集,處理他微信報名的信息。
所以這個應用并不能簡單的定義為應用。而是依附于信息一個便捷工具。
簡而言之,就是有了這個應用,學生會不停的反復的進入,返回,進入返回,增加了報名的層級。
比如增加了刮刮樂的游戲,你覺得就憑借這個游戲本身,能讓你的關注每天不停的點擊自己的微信,進入自己的訂閱號,找到刮刮樂這個應用的位置,然后反復不斷的刮獎嗎(獎品都是一些小物品)?肯定沒這么神經的。
同理,學院如果把微信升級為服務號,那就是簡單的一個服務工具而已。對于學院校園文化的凝聚,對于校方與學院情感的溝通是起不到作用的??s小了微信的價值。
后來我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跟動態(tài)的信息綁定起來,讓學生看了每天的動態(tài)信息之后立刻就能進入相應的溝通環(huán)節(jié),他們說開發(fā)成本太高了,要十來萬。后來就沒有后來了。
二、框架
更希望更多人給予我們提供看法,提供思路。
不過您放心,您提供的我們不一定接受的,因為很更多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但是我會跟您討論為什么不這么做,為什么這么做,您說服我們我就會改。
雖然上一次的接洽沒有成功的改善微信。
但是,進一步完善微信功能,在信息傳播的基礎上,對關注用戶軟影響,以達到初步溝通獲取信任,讓關注越來越多,讓學院影響力越來越久的想法一直在我腦海里琢磨。
我覺得微信不僅僅是提供校園的一些動態(tài)信息。還要人性化,要達到目標群體的需求,要創(chuàng)造目標群體的需求。
所以我大概給學院微信構思了一個框架。
首先關注學院微信,打開學院微信對話框會出現一條圖文信息。這條圖文信息就是微網站的首頁。下面是自定義菜單
作為關注用戶,他可以每天收到學院的美院一刻,想看往期的每日一刻,點擊自定義菜單每日一刻,會有一個每日一刻的往期列表。僅僅每日一刻是不夠的,在大學就需要讀書,我們聯合圖書館推出了讀書推薦欄目。不固定的推薦一些優(yōu)質的圖書。還有就是高端大氣的學業(yè)官方新聞。這個給想看的人去看。不去推,但是就在那里。這叫按需所求。
第二個自定義菜單是美院資訊,包括,最新通知、跳騷市場、校歷、致美講堂。這里說一下跳騷市場,我們會制作一個系統(tǒng),凡是想賣二手商品的,點擊跳騷市場就會有一個發(fā)布信息窗口,填寫自己的聯系信息,對于要賣商品的描述等,提交就ok了。對于想買的,又不知道買什么?點擊這個就會看到一個二手信息列表(就跟逛街一樣),如果想買某種指定的商品,那就有一個搜索框,搜出商品的信息(有目的的購買)。
第三個自定義菜單是招生就業(yè)。會涉及到,學院的介紹,專業(yè)的介紹,學院風景介紹,名師的介紹,招生政策的介紹,大體上一個新生看一遍就能決定是否報名了,想報名點擊立即報名,填寫自己的信息,不想報名就選擇離開。符合邏輯,符合便捷。
就業(yè)專欄,目前只設想了招聘信息的發(fā)布。點擊就業(yè)信息就出現招聘信息列表。
當然了,這些自定義菜單都可以從微網站首頁上看到,但是微網站上又有所區(qū)別。因為看自定義菜單的人的心里是一個快捷需求,看微網站首頁是一個邏輯需求。兩種心里反應不同。所以在制作的時候,欄目設計的時候會有所區(qū)分。比如,自定義菜單上沒涉及到后勤服務,但是在微網站上有相關的版塊。并不是說后勤服務不重要,而是后勤服務條目很多,不適宜做最便捷的自定義菜單設計。同時后勤服務也沒達到信息化的標準。
四、學院為什么要做微信
先解釋前面的問題吧。前面我說過,希望大家提意見,但是不一定會按照你的意見改,這個不一定占據多大的比列呢,幾乎是95%以上不會改。我要告訴你為什么?
第一,目標群體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大部分人)
第二,目標群體只知道自己的需求(大部分人)
第三,目標群體不告訴你自己的需求(大部分人)
是不是感覺有點邏輯混亂。其實很清晰了。用心體會一下你就知道。
總有人給我們提一些建議,我們希望他們提,提的越多越好,提的越多才越好改。關鍵是給我們提意見的往往是忠實的粉絲。還有大量的潛水員他們不告訴我們他的需求。
比如:
其實訂閱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不知道大家發(fā)現了沒,服務號或者個人微信號你給好友發(fā)一條信息,會有信息提示,直接就可以看到。但是訂閱號必須要從訂閱號文件夾中點擊到自己訂閱的微信號,點擊微信號才能看到。多麻煩。我猜測一定很多人給騰訊提意見,說這樣不科學,不便捷,不人性。其實大家錯了,騰訊難道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嗎?當然不是,他考慮的是人的心里需求。有一個詞叫防打擾,他是怕你一天一條信息這樣的去騷擾關注用戶,關注用戶會取消對你的關注。故意設置一個障礙,讓關注用戶不取消對你的關注。不提示,想看就看。就這么簡單。
所以,一樣的道理。我們每天發(fā)的內容,可能不會期期讓你喜歡,但是不會騷擾到你,總有一期適合你的。如果我們多圖文消息,你會選擇看,這樣會給用戶多了很多選擇的機會,多了更多選擇的機會,用戶就會多了更多失望的機會,取消關注的可能就越大。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太懂,沒關系,多琢磨琢磨。
那么學院為什么要做微信呢?
我想:
第一,提升學生對于學院的情感感受。讓學生知道,學院一直都在關注著他們,拉近學院跟學生的距離。你看某個同學的生日,某個同學一次惡搞,某個同學曬的作業(yè),某個同學郊游,某個同學的愛心,某個同學的正能量,某個同學的。。。。這些我們都在關注,我們都在收集,我們都在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去播報。
第二,提升凝聚校園文化。這個不解釋了。
第三,加強學院社會影響力。分享,轉發(fā),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有3000多的關注,每天就讓3000多人看學校,覺得好的人轉發(fā)到自己的朋友圈,自己朋友圈最少有100人的朋友看。一年365天,我們寒假休息20天。自己算算多大的影響力。
第四,關注中還有校友,讓校友覺得雖然自己畢業(yè)了,但是每天都會有學院的信息。這是給他們提供的一種幸福。
因為是去年寫的,有很多跟現在的出入,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Qq交流:4257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