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劇基本簡介
時間:2023-07-15 04:24:01 | 來源:營銷百科
時間:2023-07-15 04:24:01 來源:營銷百科
閩劇基本簡介: 閩劇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語系的20多個縣市和臺、港、澳地區(qū)以及東南亞各國華人旅居地。閩劇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變革,形成了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
閩劇,戲曲劇種。又稱 福州戲。流行于閩中、閩東和閩北各縣。明末清初 ,閩中長樂、福清一帶,流行著一種由農(nóng)民業(yè)余組班演唱的民間小戲,因在地坪上圍著草索演出,人們稱之為'地下坪'、'牽草索'。這種演出活動,后來與外來戲班藝人結(jié)合,并以江西弋陽腔融合當(dāng)?shù)孛窀杷浊纬傻?江湖調(diào)'作為主要唱腔曲調(diào),人稱'江湖班'。當(dāng)時演出的劇目有大戲36,小戲72,大都來自弋、昆諸戲。在閩東北福安、寧德一帶,當(dāng)時也出現(xiàn)了一種以'江湖'和飏歌為主要唱腔曲調(diào)的'平講班'('平講',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劇目多移植'江湖戲',或據(jù)民間故事編演,如《雙金花》、《贈白扇》、《紅裙記》等。后來,原用'正音'(官話)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講(方言)演唱,漸與'平講班'合流,同時又吸收了'嘮嘮班'(指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嘮叨難懂的昆腔、徽戲等外來戲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講'為主,與'江湖'、'嘮嘮'三者合一的班社。在福州還流行著一種'儒林戲',起自明萬歷年間,以外來聲腔結(jié)合俗曲俚歌所創(chuàng)的'逗腔'為主要唱調(diào)。清光緒年間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時,劇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筆,如《紫玉釵》、《墦間祭》等。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漸與'平講班' 、'嘮嘮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閩班',即今之閩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