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lián)時代,線上微電商的四大變化趨勢
時間:2023-03-21 20:58:01 | 來源:電子商務
時間:2023-03-21 20:58:01 來源:電子商務
(一)作為驅動力量的“人”:消費者的在線化、數字化從廣度上講,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10億,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guī)模達到4.48億,相當于俄、英、法、德、意、波6國人口總和,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guī)模達到401億人,移動端購物已成為主流。
從深度上講,2016年,中國網民的人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37小時位居世界前列。中國消費者使用網絡的頻度更高,在消費者最終決定購買某一產品前,平均每個購買行為有3個激發(fā)點及4次搜索比較行為。消費者通過在平臺上比價,對商品和購物進行評價,在購物社區(qū)交流分享等,實現了上億消費者之間的連接,讓消費者從被動接受到“主動作為從“孤陋寡聞”到“見多識廣”。
(二)作為交易對象的“貨”:小批量、多頻次、送上門由“推動式生產”向市場需求“拉動式生產”轉變?;陔娮由虅盏纳a方式是需求拉動型的生產,互聯(lián)網、大數據技術將生產企業(yè)和消費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使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得以迅捷地傳達給生產者和品牌零售商。生產商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組織物料采購、生產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產方式由大批量、標準化的推動式生產向市場需求拉動式生產轉變,由此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商業(yè)生態(tài)徹底改變。
需求拉動式生產并不一定要對市場需求進行精準預測,關鍵是供應鏈各方面更加緊密協(xié)同,以實現更加“柔性化”管理。所謂“柔性化是指供應鏈具有足夠彈性,產能可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生產,需要大批量翻單、補貨也能快速做出來,而且無論大單、小單,都能做到品質統(tǒng)一可控,并且成本相差無幾,能夠及時交貨。對生產企業(yè)而言,柔性化供應鏈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銷售機會的同時,又不造成庫存風險。
(三)“數據”讓“貨物”流動更“智能
物流的過程,是社會產成品從廠商送到消費者手上的過程,互聯(lián)網改變的不僅是物流的“動”,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少動”甚至“不動這背后是商品流通體系潛移默化的轉型升級。
首先,智能分倉技術將改變現有物流模式,做到貨物“不動”數據動”,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數據預測將指導商家進行庫存前置,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提前運輸到消費地,待消費者下單后,再從最近的電商倉儲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做到“訂單未下,物流先行”。
其次,造成三四線城市與農村消費的變革,擴大了物流覆蓋半徑和縱深,縮小了城鄉(xiāng)差距,使農村用戶在網上也可以買到與大城市居民同樣的商品,快遞送到家門口。線下電商帶給生產、消費、物流的改變會構筑新的商業(yè)流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