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建在城墻上的“雁塔”
時間:2023-06-01 09:00:01 | 來源:網站運營
時間:2023-06-01 09:00:01 來源:網站運營
山西大同:建在城墻上的“雁塔”:
大同城建城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跬(北魏開國皇帝、太祖)建立北魏國,就建都于山西平城(今大同)。從那時起計算,至今已有1630多年的建城史了。
歷史上的大同城墻,經歷過多次損毀、修復及增擴建的過程。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當屬明朝初期時的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大將軍徐達在舊城基礎上增筑,形成了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鎮(zhèn)城。最后完工的大同鎮(zhèn)城墻大致呈正方形,邊長達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長6.5公里,面積2.63平方公里。城墻以條石為基礎,城墻內芯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塊重達17斤的青磚,城墻高14米,垛墻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磚垛,垛間距0.5米,共580對垛子,據說代表了大同當時所轄的村莊數。大同鎮(zhèn)城共設四座城門:東門稱為“和陽門”,南門稱“永泰門”,西門曰“清遠門”,北門為“武定門”。
明朝滅亡后,大同總兵姜瓖降清,被仍舊委以總兵職務,但軍權在清將吳惟華手中,并由英親王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坐鎮(zhèn)。他借口大同漢人拒絕剃頭梳辮,便濫殺無辜,為官不仁。意大利馬丁諾《韃靼征記》中記載:“大同女人被譽為是中國最美麗女人,八王(阿濟格)及其隨人任意奸淫婦女。一個有身份的新娘被他們從轎中搶走,姜瓖親自找他們要人,被攆打了出來。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誓用韃靼的血來洗刷恥辱,立即率親兵到他府上見人就殺。嚇的阿濟格從城墻逃走了”。姜瓖率眾,自稱大將軍,舉起反清大旗。
順治六年六月,因阿濟格率領的清軍圍困大同數月,大同城內已經絕糧,“兵民饑餓,死亡殆盡,余兵無幾”,守將楊振威等人于10月斬殺了姜瓖及其兄弟首級,獻城投降。阿濟格入城,恨城內兵民固守,下令“
屠城”,除楊振威的官兵和家屬外,其它“官吏兵民盡行誅之”。除此之外,清軍還把大同14米高的城墻一律削掉五尺,“隳其城睥睨五尺”,名為“
斬城”。大同鄰近的各府、縣等地區(qū)亦同時遭到屠戮,史稱“
大同之屠”。
近現代戰(zhàn)爭對大同城破壞最大的一次,是1946年發(fā)生在大同的攻防戰(zhàn),從當年7月31日到9月16日一個多月的攻城戰(zhàn)斗中,人民解放軍攻克了除主城之外的北、東、南三小城,雖然攻城戰(zhàn)最終止于大同主城堅固的城防下,但仍對城墻、城門、城樓、望樓、角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2008年,大同城墻的修復被提上了市政府議事日程并隨之落實。南城墻“善化寺”段的內側,在當年做為試點修復完成。2009年5月,東城墻開始修復、年底完工。大規(guī)模修復南城墻,則是在2010年5月開始的。但據有關報道,復建成的永泰門甕城和月城,并沒有按忠于歷史的原則而復建,南關的的重建,也完全沒有了歷史原貌。
下圖、瑞雪飄飛的時候,我們來到了大同城南城的“
永泰門”城樓,這是城樓的北面。
下圖、城樓近景:匾額自上而下為:
大代永祚、飛閣淩空、祥雲長駐下圖、大同城墻游覽區(qū)“
永泰門”出入口/售票處下圖、這是“永泰門”售票處的《購票須知》
下圖、這是登上城墻的馬道,上面的城樓就是“永泰門”城樓。
下圖、在馬道上拍攝的售票處(城墻下面的房子)和入口。
下圖、在城樓旁拍攝的“
善化寺”,善化寺位于“永泰門”西北方約200米處。
關于“善化寺”,
本博客有專文介紹。下圖、這是位于“永泰門”之南的“永勝門”北面
下圖、“永勝門”北面,匾額自上而下為:
北方鎖鈅、金城湯池下圖、這是“永泰門”朝南的一面,匾額自上而下為:
危樓望遠、輝武修文、護國佑民下圖、西側耳城的小敵樓-:
永豐門(西門)
下圖、俯瞰甕城內的藏兵洞
下圖、這是甕城東側的小城樓“永安門”(西面),匾額:雄視天下、威震四海
下圖、遠望甕城之南的
關城箭樓“永和門”(北面),箭樓與“永勝門”之間,還有二個較大的空間,南為關城、北為月城,但從城墻上面是過不去的,目前也不是開放的景區(qū)。
下圖、月城、甕城、耳城和關城 示意圖
下圖、在甕城西側城墻上拍攝的“永勝門”和“永和門”(即圖右側被白雪覆蓋的小敵樓)
下圖、在“永勝門”處向北拍攝的“永泰門”城樓全景??梢钥吹较旅娴某情T緊閉,內城的甕城不對外開放。
下圖、這是在“永勝門”旁拍攝的甕城東城墻上面的小城樓:“永安門”城樓
下圖、這是向南拍攝的外甕城的東南門“迎暉門”(圖左的敵樓)和外甕城東門“含光門”城樓(中),右為內甕城上的房屋。
下圖、這是向南拍攝的東耳城城墻,左起:東南小箭樓,“迎暉門”箭樓,“永和門”箭樓,“含光門”城樓,城墻上的房屋,“永勝門”城樓和外甕城西門“延月門”城樓”。
下圖、左:內甕城東城墻上的“永安門”城樓(東面),右:“永泰門”東立面
下圖、“月城、甕城、耳城和關城”鳥瞰圖
下圖、從“永泰門”城樓順著城墻向東不遠,就是位于城內東側的“
府文廟”景區(qū)(本博客有專文介紹)。
下圖、拉近鏡頭,可以位于文廟街最南端的“云路坊”,向北依次為:“大成坊”、“欞星門”和文廟建筑群。
下圖、遠望風雪彌漫中的“
雁塔”。此塔原名“
文峰塔”。因春夏季節(jié)時聚集眾多飛雁來此棲息,故民間俗稱其“雁塔”。塔始建于明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高約14米?,F已遷建至大同“府文廟”內保存。而現在看到的這座“雁塔”,是復建大同城墻時新建的,高度約為17米。
下圖、“雁塔”是一座建在城墻上的七級磚塔,平面呈正八邊形,一層設有2個門洞,以上各層設2個窗洞口以利通風和采光、其它6個則為裝飾性的假窗口。
下圖、“雁塔”西立面,可以看到每層塔身處開窗的位置互相錯開,是因為樓梯休息平臺所在位置決定的。
下圖、看,這是塔內狹窄而陡峭的樓梯和二層的窗口,但樓梯處的木柵擋住了游人登塔的腳步。據網頁博文介紹,原雁塔為八角形通直空心塔,設有跳腳磚蹬。游人可直攀塔頂。而這座新建的塔改為磚砌樓梯了。
下圖、“雁塔”東立面
下圖、這張照片拍照的是1992年重修后的雁塔,拍攝時間:2006年11月,作者:一畫行旅,(新浪博客)
下圖、老照片:一層門洞
下圖、老照片:塔內的跳腳磚蹬,是為了供人員登塔而特意設置的。
下圖、這是從一層仰拍的塔內老照片,可以看到此塔為直上直下的空心塔,最高處的T字形鐵架,是為了懸掛繩索以利人員上下而設置的。
下圖、遠看大同城墻
東南角樓下圖、東南角樓近景,此樓也未開放。
下圖、在東南角樓旁向北拍攝的大同東城墻,圖左為“和陽門內街”,城墻下面的小院是“和陽門”出入口,但今天未開放,我們只能從原路返回至“永泰門”的出入口。
下圖、這是雁塔處向南拍攝的大同
老城墻遺跡。
下圖、這是復建的
大同城墻景區(qū)游覽圖,除
西城墻未全部建成外,其它三面的城墻均可游覽。因為雪天,城墻上的道路濕滑,加之東城墻、北城墻與南城墻所差無幾,所以我們沒有繼續(xù)前行而選擇返回永泰門下城。
下圖、這是在永泰門向北拍攝的小南街,依稀可見位于道路盡頭處的大同城中心的
“鼓樓”。關于“鼓樓”詳情,請看本博客日志分類《魏都大同》中的有關日志)。
下圖、“永泰門”城樓北面一層的匾額:
祥云長駐 庭堅
下圖、永泰門以西的城墻,因西城墻未建成,故游人稀少。
下圖、俯看“
永泰門內街”和街北面的善化寺(圖右的廡殿頂建筑)。
請看下集:
復建后的大同城墻原題 (原創(chuàng))大同:建在城墻上的“雁塔” 2016-04-08 08:25 【網易博客】發(fā)表
2018.12.31 閱讀(269)| 評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