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一個大學?
時間:2024-02-03 05:20:02 | 來源:網站運營
時間:2024-02-03 05:20:02 來源:網站運營
如何選擇一個大學?:高考后填志愿選大學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程,通常大家會認為:選個好學校就OK了。所謂【好不好】,一般是指這所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排名怎么樣。但是等到填報志愿那一刻真正到來的時候,家長和考生會發(fā)現(xiàn)“選好學?!边@個事情真心不容易,常常會在一眾學校里糾結徘徊,改了又改,甚至到最后挑花了眼,忘記了自己選擇學校的初衷。
比如我服務過的案例里,有在東北地區(qū)985高校還是一線城市211大學之間猶豫不決的;有糾結選211高校生物工程還是普通一本計算機的;有分數(shù)處在一、二本之間不知道怎么選學校的;還有二本剛剛上線,在眾多民辦院校間糾結哪個學校名聲更好聽一些的……
總結能力比較強的小伙伴們,認真讀上面這些案例就會發(fā)現(xiàn),影響報志愿做選擇的,除了院校實力之外,還有院校所在的城市、專業(yè)等這些影響因素。
高考成績和省位次決定了考生能讀什么樣的大學。基于分數(shù)和位次的前提下,在一眾可選的院校里,如何篩選出適合自己的院校來,關鍵是要把控好以下幾項因素:
1、 院校層級2、 專業(yè)匹配度3、 城市下面我們來一個個地看。
一、院校層級
院校層級通常是考生和家長最為關注的,一所好的院校會讓從其中畢業(yè)的學生“自帶光環(huán)”。很多所謂的“大廠”在招聘時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在簡歷篩選的時候,HR們的心里都劃了小杠杠——哪些院校的畢業(yè)生是可以考慮的,哪些院校是直接pass的。先不論這種方式是否足夠公平客觀,但是它在大概率上比較好用,而且極大提升了HR們的工作效率。
其實不止是大廠,每個發(fā)展比較穩(wěn)定的企業(yè)在校招時都有一個自己愿意接受的院校范圍。企業(yè)會根據(jù)自身的影響力以及能夠提供的薪資標準去框定匹配的院校,校招季的時候,企業(yè)就會到自己對口的院校去做招聘宣講——也就是說企業(yè)和院校的對接關系,本就存在著,而且相對穩(wěn)定。
這也是不少考生和家庭,在孩子的分數(shù)沒有那么“硬”的時候,為了拼院校層級,寧肯選擇一些比較偏遠城市的原因。
然而,全中國有超過3000所高等院校,除了名聲顯赫的清北、重點985、以及考生所在地的一些大學之外。大部分高校在考生和家長心目中只是一個名字而已。至于這所學校究竟是985,211,雙一流,是否有碩士點博士點,是公辦還是民辦,學校的綜合排名大概是多少?這些信息在家長心中是很模糊的。
舉個例子,今年高考成績剛出來的那會兒,一位家長咨詢我:
老師,孩子高考成績xxx分,還不錯,想給她沖個好點兒的學校,浙江大學和集美大學哪個更好呢?浙江大學是985,集美大學是省建高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當然集美大學很美,百年學府,也有很多不錯的專業(yè)。這里僅僅想說明,很多家庭在選擇高校,甚至進入高校后,都對院校的層級缺乏一個客觀的認識。
其實有不少權威的官方網站,是可以很方便地查詢到相關信息的。
1、比如:
陽光高考網——教育部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指定平臺。這個網站就有一個“院校庫”,通過院校庫,你可以查詢到院校方方面面的信息,例如這所學校的所在地,主管部門類別,院校類型,是雙一流、中外合作,還是民辦,是否有研究生院?以及院校滿意度,包括:綜合滿意度、環(huán)境滿意度、生活滿意度,這個滿意度打分是由學校學生實名投票形成的,目前已有400多萬學生參與了滿意度實名投票,所以信息還是蠻真實的。
2、又比如,你可以通過
中國教育在線網站,去查詢全國的985高校有哪些,211高校又有哪些。
3、 再比如,你還可以通過
高三網,查閱到各個大學的綜合實力排名和分省排名。
4、
學校官網,通過學校官網,我們可以了解到該校過往幾年在不同省份的招生計劃和提檔分數(shù)線,而且每個專業(yè)的錄取分數(shù)線也都能查得到。
現(xiàn)在的大數(shù)據(jù)很發(fā)達,如果我們用心搜索,幾乎可以找到所有我們想了解的有關某學校的信息。
根據(jù)這些信息,以及考生的成績與位次,來綜合判斷某所高校是否適合考生,對自己來說是可以沖,可以穩(wěn),可以保,還是完全不必考慮的院校?
二、專業(yè)匹配度
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某個學校自己十分喜歡,有可能是看中了這個學校的綜合實力,也可能是喜歡這個學校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有可能是傾心于學校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更有甚者是因為曾經喜歡的一個學長考入了這所大學……
如果個人的成績恰巧還跟這所大學比較匹配,它就變成了心心念念的對象,“非他不嫁”。
但實際上真正在報志愿的時候,考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學在其所在省份投放的專業(yè)都是那些讓ta糟心的專業(yè)。我在輔導填報志愿的時候就遇見過不少這樣的情況,考生跟我說:
“
老師,我想讀xx大學,我的成績應該也差不多”。
但是根據(jù)之前與考生的溝通以及ta所做的測評結果,我意識到這所學校所開放出來的專業(yè)大多數(shù)都跟考生不太匹配。果然,在跟ta一一溝通了每個專業(yè)的學習內容,對不同科目的能力要求以及未來的就業(yè)方向后,考生會很氣餒地說:
“
還是算了吧,這些專業(yè)都不想讀?!?br>
只能忍痛割愛放棄自己的心頭好。
上面說的這種情況就叫“專業(yè)匹配度低”。一所學校,即使考生或家長非常喜歡,但如果專業(yè)匹配度非常低,那它肯定不是良配。
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清楚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尤其是最近幾年報志愿,這方面的感受越來越強。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很多家庭為了沖一個層次好一點兒的學校,給孩子報了一個他們完全不了解的專業(yè);一直等到孩子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才開始后悔。而現(xiàn)在的孩子,當你跟ta一起討論專業(yè)選擇時,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問:
“
老師,這個專業(yè)是學什么的,未來畢業(yè)后能做哪些工作,你給我講講吧?”
這是孩子自主和自我意識的崛起,也是社會的進步。人們只有學習和從事自己喜歡的方向,才更愿意投入精力,也更容易做出成績。
因此專業(yè)匹配度非常重要,有時候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院校層級。舉個例子,
有的孩子高考成績屬于“壓線分”,比如一本線上15分以內就屬于“一本壓線分”。這個成績如果在一本批次里做選擇,空間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即使讀了一本院校,基本上只能考慮這些院校里收分最低的那些專業(yè),也就是說專業(yè)滿意度很低(除非孩子喜歡的專業(yè)恰巧是學校收分較低的)。
這種情況下,放棄一本尾部院校,到二本的批次里去選擇,不僅院校的選擇空間大大增加,在專業(yè)選擇上自由度也會大很多。
二本頭部院校+好專業(yè),有時候比
一本尾部院線+差專業(yè)香多了。
而且國家也正在弱化一本二本的概念,很多省份已經沒有一、二、三本之分,直接合并成一個本科批次。對于一些非知名院校,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一本還是二本,在這種情況下,讀一個適合自己又有就業(yè)前景的好專業(yè)才是王道。
三、城市
我們把城市這個因素放在最后講,不是說城市不重要,而是很多考生和家長在真正報志愿前,并沒有意識到“城市”這個因素的影響力。
我在做志愿填報方案前,通常都會跟考生家庭有一個溝通,來了解他們對讀大學和就業(yè)的期待。我一定會問到的一個問題是:
“
對城市有什么要求呢?有沒有特別想去的城市,或者特別不喜歡的城市?”
有的家庭會給出明確的回答,也有的家庭會說:
“
城市方面無所謂,只要把學校報好就行。”
如果我接著問:
“
假如這個城市規(guī)模比較小、經濟不發(fā)達,或者靠北、偏南,這些都可以接受嗎?”
家庭可能會猶豫一下,回復說:“
啊呀,差不多就行,這個不是很重要!”
類似這樣的回答,我一般都會做好再次溝通這個話題的內心準備。比如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根據(jù)考生成績和他們對院校以及專業(yè)的期待做出初步方案后,會引起家庭強烈的反應??忌赡軙f:
“
xx學校所在的城市我根本就沒聽說過,到網上一查,是個四線小城市,我不想去!”
這個時候我就知道考生和家庭對城市其實是有要求的,只不過他們之前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他們不希望因為事先對城市進行限制而錯過了一些本來有機會報考的還不錯的院校。只有當你將真正的方案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他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我】或者【我的孩子】要到這個城市去讀四年書會是什么樣子?
城市對一個人的影響來自多個方面,對于即將邁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
1、 城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就業(yè)機會舉個例子,一個學習金融學的畢業(yè)生,在杭州讀書,跟在一個內陸三線城市讀書,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空間和就業(yè)機會是完全不同的。杭州作為全國的金融中心,是金融從業(yè)者的天堂,有各種大大小小的金融機構,豐富的崗位和就業(yè)機會。而在內陸小城市,無論是企業(yè)平臺,還是崗位機會,都非常的有限。
再比如,一些偏遠的城市也有不錯的高校。但是因為地域較偏,一些大企業(yè)可能不會選擇到這些地方去做校園招聘。導致一些優(yōu)質畢業(yè)生因此與一些好的工作機會無緣。有些學生為了擁有更好的就業(yè)選擇,會在畢業(yè)季不遠千里地跑到南方發(fā)達城市去求職,這個挑戰(zhàn)和成本還是非常高的。
2、 城市影響了人的視野一個城市的工作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影響著人們視野的高度和寬度。
比如說我,生活在杭州,現(xiàn)在是一名自由職業(yè)工作者,身邊有很多和我類似的自由職業(yè)者朋友們,活得都不錯;有的還活得很好,收入比之前為別人打工時高得多。很多人都很羨慕自由職業(yè)者的生活狀態(tài)。
可是每每回到老家,有親朋長輩問起來我在做什么,一番解釋之后,他們都擰著眉頭不能理解:這居然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工作?尤其是我的父母,總覺得我在不務正業(yè),常常擔心他們的兒子有一天沒飯吃,活不下去。
這種認識的差異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所處的環(huán)境。在城市,你的朋友里可能就有自由職業(yè)者,你喜歡他們這種狀態(tài),被鼓舞,甚至會考慮辭職加入這個隊伍;而在我的家鄉(xiāng),工作形式無非就是這幾類:老老實實做農民、捧鐵飯碗、自己開店、給別人打工,人們無法想象待在家里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就可以養(yǎng)活自己。
一個城市所能提供和涵容的工作生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自己工作生活狀態(tài)的期待和規(guī)劃,這就是城市對人的視野的影響。
作為一個大學生,在較為發(fā)達和先進的城市讀書,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未來的就業(yè)選擇和人生也就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四、小結
院校層級、專業(yè)匹配度、城市,是在填報志愿選擇高校時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在不同人心里,這三個因素的優(yōu)先級或許各不相同,但每個因素都或多或少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我們在選擇高校前,最好有意識地把三個因素放在腦子里,而且要對它們的重要性排個序。通過它們去進行篩選排除,就能框定出一個范圍來。當你在眾多選擇之間猶豫不決時,就再次把這三項因素以及重要性排序拿出來,很多糾纏困擾你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最后想說的是:
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適合的選擇。把握住關鍵原則,合理地運用填報策略,就能選出適合自己的學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