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版圖疆域
時間:2023-02-19 17:50:01 | 來源:營銷百科
時間:2023-02-19 17:50:01 來源:營銷百科
大英帝國版圖疆域:原本的英國殖民體系在18世紀開始變化。在輝格黨人長期控制國內政治權力的時期(1714年至1762年),帝國對英國而言變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連串試圖扭轉這種對殖民地忽視的措施(主要包括從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稅收)引發(fā)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屬北美十三州。
這段時期有時候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即17至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英國對美國控制權的喪失表明,對殖民地的政治統(tǒng)治并不一定對英國的經濟獲利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后,很快恢復對美國貿易的支配作用。
重商主義是經濟學的理論,指的是國與國之間對財富的爭奪,它是英國第一次海外殖民擴張的特色。但是在'第二英帝國'時期,重商主義很快就讓位于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即使是在不擁有殖民統(tǒng)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這就是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國愿意授予像諸如英屬加拿大和英屬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們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國'人民而已。而英屬愛爾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的英國。
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宣布廢除奴隸貿易(1807年),并很快將這一禁令強加到別國身上。到19世紀中英國已經基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國的殖民地被廢止,情況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穩(wěn)定狀態(tài)。
舊有的殖民與奴隸制度的終結是與自由貿易一同實施的,自由貿易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谷物法》和《航海條例》。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一些人會認為,自由貿易的興起僅反應英國的經濟地位,而與任何的哲學觀點無關。確實,英國對迫使他國執(zhí)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對自己施行同樣政策更為熱衷。雖然英國喪失13個美洲殖民地,1815年歐洲大陸上拿破侖的最終戰(zhàn)敗確立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在工業(yè)革命使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之時,帝國皇家海軍則主宰著海洋。始終與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距離的英國也得以施行旨在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張計劃,這種海外擴張即通過自由貿易和戰(zhàn)略優(yōu)勢建立一個'非正式帝國'(在大英帝國的鼎盛時代英國最杰出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勛爵,憑借大英帝國的世界第一強國身份,推行炮艦政策以海軍力量控制海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建立一個無形的商業(yè)帝國,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衡政策)。例如中國和波斯(也就是以前的伊朗))正是被包括在'非正式帝國'中,在英國的武力威脅下,這些國家的政府被迫開放市場,并不得不無條件給予英國特權。帝國與'非正式帝國'的擴張為英國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原料提供便利,并以此制造更多商品運至世界各地。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英國是全球唯一的工業(yè)化強權,是全球30%工業(yè)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如此有效、大量地生產工業(yè)品,以至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后其價格依然比外國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只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wěn)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tǒng)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