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端金融的四類可變現數據:生物、交易、行為、社交
時間:2022-03-04 00:38:01 |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時間:2022-03-04 00:38:01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首先我們看一下C端市場,C端市場非常重要的一點在于獲取更多個人的數據,并對個人數據打標簽。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一方面很多企業(yè)因為沒有數據所以在找數據,另外一方面還有一些企業(yè)和機構有很多數據,他們也認識到數據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信息孤島、數據孤島卻越來越嚴重,數據的布局也呈現出不可控的狀態(tài)。企業(yè)獲取數據的難度和成本越來越大。
在金融領域,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yè)的應用過程中,我們把消費端金融可變現的數據分為四類,即生物特征、交易特征、行為特征以及社交特征。其中,生物特征和交易特征囊括了消費者的性別、年齡、職業(yè)、消費習慣等信息,更多聚集在企業(yè)內部,而行為特征和社交特征更多地則來源于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對于企業(yè)能掌握的信息,就要把企業(yè)內部的數據應用達到最大化,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行為特征和社交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數據的價值。
當然,我們也發(fā)現從IT人員到數據建模人員,再到業(yè)務人員,中間數據建模人才是相對匱乏的,因此,這也是企業(yè)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舉幾個例子?;诖髷祿鹑诘姆?,尤其對于市場化服務要求比較高的保險行業(yè)來說,非常關鍵的就在于精準營銷。通過公共網絡,獲取網絡內容,在此基礎上經過語義語境的分析,就可以建立營銷數據模型。從而了解意向客戶信息、意向客戶博文,獲取客戶特征數據、個性化推薦數據以及客戶傾向性數據,最終對客戶畫像進行分析,實現精準營銷。
此外,在風控層面,保險大數據的應用能夠幫助保險機構預防或減少賠付。賠付中的異常值(超大額賠付)是賠付額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以某海外保險企業(yè)的工傷補償為例,不到20%的異常值帶來了超過80%的賠付費用。但是,這些高額賠付的案例往往早有端倪,如果能夠及早干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比如關注傷者的疾病發(fā)展過程并及時建議跟進治療以避免慢性疾病的發(fā)生,盡早建議用人單位進行工作調整以減少誤工等等。
可以看到,大數據能夠為保險企業(yè)及時、高效地采取干預措施提供良好的支持。再看另一個案例,一家美國保險集團通過結合內部、第三方和社交媒體數據進行早期異常值檢測,從而使平均索賠費用降低了20%。該預測模型使用了約1.4億個數據點,其中既包括客戶的個人數據也包括集團內部數據,并且隨著新數據的加入而不斷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