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公眾網絡公眾參與與政府管理
時間:2023-02-14 19:15:02 | 來源:營銷百科
時間:2023-02-14 19:15:02 來源:營銷百科
網絡公眾網絡公眾參與與政府管理:一、網絡公眾參與存在問題
1. 網絡參與的法律及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的法制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國也已步入了法治社會的殿堂。但是從網絡公眾參與方面來說,目前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網絡公眾參與的制度與體系不健全,沒有具體的規(guī)范,缺少可操作性,從而導致網絡參與的非正規(guī)性、非規(guī)范性,網絡參與的效果不能很好地落實,公眾網絡參與的權利也得不到法律制度保障。
2. 網絡參與主體不平衡,導致公共政策制定的片面性。網絡參與從理論上來說具有平等性的特點,但從我國的現實層面來看公眾平等進行網絡參與仍存在不平等的問題,這種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從互聯網普及率上看,一方面是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第2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我國各地區(qū)的互聯網發(fā)展差異依舊明顯:東部沿海地區(qū)互聯網發(fā)展水平較好;而中西部地區(qū)互聯網發(fā)展水平較為滯后,網絡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報告同樣指出2010 年我國農村網民規(guī)模達到1.25 億,只占整體網民的27.3%;(2)從年齡構成來看,中老年人進行網絡參與的人數相對要少得多;(3)從受教育水平來看,有研究表明我國網民的受教育水平遠遠高于我國的總體受教育水平。此外,少數懂得計算機網絡技術及管理知識的精英按自己的意愿控制信息的傳播,可能加劇網絡參與主體的不平衡。
3. 網絡信息量大,導致公共決策的盲目性。任何決策都需要獲取一定的信息,信息量的多少是影響決策好壞的因素之一。在傳統(tǒng)的信息獲取方式中,決策者所獲取的信息要經過層層過濾,最終呈現在決策者面前的可選擇信息十分有限,即使在這有限的信息中,有一部分甚至是無效或錯誤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只能根據有限的信息作出有限的決策。網絡條件下,公民參與方式的改變使決策者可以直接獲取大量信息,但此時決策者又面臨一個新的情況,即信息泛濫、雜亂無章。面對繁雜的信息以及各種不同的聲音,決策者在決策中可能猶豫不決、難作決定,從而產生'布里丹效應',使決策帶有盲目性。
4. 網絡道德缺失,公眾非理性參與。網絡參與具有隱蔽性、匿名性和虛擬性,這就使得網民可以以虛擬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這樣一方面減少了個人參與的不安全感,而另一方面由于個人擺脫了現實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約束,容易放縱自己的言行。此外由于我國的網絡技術與管理仍不到位,一些個人或組織通過網絡散布謠言、制造混亂,甚至有些黑客直接攻擊政府網站,發(fā)布虛假新聞和信息,編造虛假政策,導致網絡參與的無序及網絡思想混亂,嚴重擾亂社會正常秩序。
二、完善網絡公眾參與的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我國網絡公眾參與雖然為公眾表達民意、參與政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在發(fā)揮公民主人翁地位中起到了不可泯滅的作用,但是它在發(fā)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網絡參與的作用,建設和諧有序的網絡政治秩序無疑成為一個當今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從網絡參與的主客體來看,主要包括政府和公民兩方面,因此我們從這兩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完善網絡公眾參與的政府責任。
① 從思想上重視,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在信息時代,網絡是政府聽取民意,獲取決策信息的主要陣地,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政府的信息神經系統(tǒng),因此政府必須從思想上重視網絡公眾參與的重要作用,不能因為害怕網絡輿論而不敢接觸網絡,政府越是遠離網絡,公眾越是對政府失去信心。只有樹立正確的網絡態(tài)度,不斷聽取網民的意見與建議,政府的政策才能得到公眾的理解;也只有將網絡輿論中的負面信息作為政府工作的一面鏡子,政府的政策在執(zhí)行中才能不斷糾正偏差,得到公眾的支持。
② 重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技術保障。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技術保障是加強公眾網絡參與的硬性條件。首先,要加快信息基礎建設。政府要加大對網絡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投入,采取政策傾斜擴大農村網絡使用者的數量,以減少信息落差,縮小數字鴻溝,同時也要加強網絡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網絡知識培訓和傳播,促進網絡參與均衡發(fā)展。其次,要加快官方網站的建設,推進電子政務建設。要積極關注網絡安全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研究國際先進的理念,掌握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不斷開展反網絡攻擊、反病毒入侵、防系統(tǒng)漏洞等研究,增強我國網絡的安全性能。
③ 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完善網絡體系。目前我國在網絡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網絡技術更新速度較快,一些已頒布施行的法律已經不再符合現實情況了,為了減少網絡參與的非規(guī)范性,政府應盡快創(chuàng)建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依法維護公眾參與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依法打擊網絡犯罪及破壞網絡秩序的行為,保障公民有序參與,真正做到依法治網。還要加強網絡輿論監(jiān)測,建立網絡預警機制。一旦發(fā)現不良信息或危害社會的輿論要及時遏制,防止事態(tài)擴大,影響社會安定團結。同時應加強決策網絡監(jiān)督機制,在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中要加強對政策的網絡監(jiān)督,確保政策的效果向預期目標發(fā)展。
2. 完善網絡參與的公眾努力方向。
① 提高參與意識,加強民主意識。由于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及公眾參與方式的影響,公眾對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沒有清醒的、明確的認識,對公共政策和政府行為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政府也好,政府制定的政策也好都是為公眾服務的,要想使這一服務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需求,公眾就必須參與政策的制定,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見?;ヂ摼W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達渠道,所以公眾要積極參與,不斷加強自己的民主意識。
② 提高參與能力,增加參與的有效性。如果只有參與意識,而沒有網絡參與技能,那么網絡參與只能是一句空話。公眾要想進行網絡參與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網絡技術水平,加強對網絡知識的學習。除了網絡知識外,公眾也要培養(yǎng)自身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多關注一些關于民生等方面的大政方針政策,只有這樣,公眾在網絡參與的時候才會有針對性,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才有可行性,換句話說公眾的參與才是有效的。
③ 遵守法律法規(guī),提高自身網絡素質。公眾在網絡參與的過程中因為喪失道德標準而發(fā)表的一些不理性的言論與信息,可能給政策制定者造成主觀上的偏差,甚至導致政策制定者制定錯誤的決策,使正常的民意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采納,嚴重影響網絡參與的實效性。因此公眾要樹立網絡法律意識和網絡道德意識,自覺遵守網絡法律法規(guī),做到有法必依,同時以較高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來要求自己,把網絡道德規(guī)范內化成一種個人習慣,使自己的網絡行為服從于社會的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