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青草_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_欧美人与鲁交大毛片免费_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精东

18143453325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18143453325 在線咨詢
所在位置: 首頁 > 營銷資訊 > 營銷百科 > 泗州演變發(fā)展

泗州演變發(fā)展

時間:2023-02-22 13:12:02 | 來源:營銷百科

時間:2023-02-22 13:12:02 來源:營銷百科

泗州演變發(fā)展:古泗州或者老泗州[2]遺址在2013年的江蘇省盱眙縣境內(nèi)?!而P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雖平曠,而岡壟盤結(jié),山水朝拱,風氣凝翠,形勝之區(qū)也。'

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國。越國滅吳后,徐又屬越。戰(zhàn)國時,楚滅越后,徐屬楚。秦屬泗水郡,即建國以后的山東省泗水縣。楚漢相爭時徐屬西楚。西漢王朝建立后,徐先屬楚后屬沛國,即建國以后的江蘇沛縣。東漢光武年初并入東海(今山東郯城),后為臨淮郡,即今天的泗洪縣臨淮鎮(zhèn)。漢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改為下邳國,治下邳,(建國以后的江蘇邳州)。三國時亦為臨淮,也屬下邳。晉時,下邳屬縣,在淮南置臨淮郡于盱眙,徐屬臨淮。后魏將徐縣置南徐州,梁改東徐州,陳改安州,后周時改為泗州,自此,泗州得名。到了隋朝,隋將泗州改成徐城縣,屬下邳郡,后又復名泗州。唐至德年初,泗州隸屬河南道,轄縣六,即:臨淮、漣水、徐城、下邳、宿遷、虹縣(今泗縣)。五代時,泗州為南唐所據(jù),周世宗取之,仍為泗州。宋建隆2年(961),廢徐城縣,乾德元年(963),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來屬。太平興國三年(978)割漣水置漣水郡,泗州轄臨淮、招信、盱眙三縣屬淮南路。景德3年(1006)移臨淮縣到徐城驛,自此,臨淮始不為郡。宋熙寧5年(1072),分屬淮南東路。南宋紹興11年(1141)和議割予金,仍為泗州,系防御史治所,屬南京路,轄淮平、虹縣、臨淮、靈璧、濉寧五縣。元至元27年(1290),盱眙、天長來屬,初屬河南行省。至正年間,揚州置淮南行省改州隸,革在城臨淮縣,州始親民。到了明朝,泗州屬鳳陽府,轄盱眙、天長。清雍正2年(1724),泗州升直隸州,五河來屬,轄盱眙、五河、天長三縣,屬鳳陽府。

據(jù)《泗州志》云:'泗州在州境極南,面長淮對盱山,城肇于宋,舊有東西兩城,皆土筑,明初始更磚石為之,合為一城,汴河徑其中,周九里三十步,高兩丈五尺'。泗州城有城門5座,東門有回龍橋,西門有永寧橋,南門仿岳陽樓制,巍然壯觀。在南門與西門之間開一門曰香花門,北門名朝闕樓。泗州城諸門皆有水關,西門金剛渡,北門鐵窗欞。為防洪,城外還建有6道月城,6道月門,月門像雙閘門套閘一樣,城外發(fā)大水時,先堵住月門,行人從月城堤上出入。這種形式的古城在國內(nèi)是罕見的。

泗州城雖然地勢低洼,夙稱澤鄉(xiāng)水國,但由于她水陸交通發(fā)達,系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沖,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唐、宋時,皇家漕糧皆在此中轉(zhuǎn),成群結(jié)隊的船只在此停泊。當時有詩贊道:'官艫客鳊滿淮汴,車弛馬驟無間時。'

泗州城當時不但水陸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更兼有泗州十景:即浮梁練影、回瀾晚鐘、淮水浮煙、盱山聳翠、禹王臺曉月、靈瑞塔朝霞、濕翠堂春霽、掛劍臺秋風、九岡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環(huán)帶。還有全國當時五大名剎之一的普照王寺,其主體建筑僧伽塔,高300尺,影投淮水,蔚為壯觀。這些迷人的景致,歐陽修稱她:'蒼云碧天竹色靜,暖日撲地花日繁。'蘇東坡贊她:澹涓涓,玉宇清閑,望長橋,燈火亂。'到了明朝,泗州城更是船舶如流,店鋪林立,商賈如云,酒旗斜豎。泗州城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

古泗州十景:

第一景:'九岡山形蜿蜒',九山自雙溝鎮(zhèn)向州城一路起伏而來,一連九岡若臥龍,狀甚蜿蜒。
第二景:'一字河流環(huán)帶',州城東門外河直如'一'字,諸水退去干涸,而此河獨流,似若帶橫,令人有濯纓之想。
第三景:'靈瑞塔日照',大圣寺舊為普照寺,寺內(nèi)有塔,高150丈,塔頂與日色相映,金彩奪目。
第四景:'禹王臺月明',禹王臺直臨大河,風靜月明,澄波瀲滟,深入泛槎,如入銀河,星月燦爛,景致絕佳。
第五景:'堤前淮水浮煙',淮流堤下,若遇波恬浪靜,鷗鷺不驚,晝起浮煙,氤氳自然,尤足豁人心目。
第六景:'岸對盱山聳翠',州城對岸,盱山壁立萬仞,云煙花草,列幛如屏。
第七景:'浮梁練飛舟影',浮梁匹練,橫淮鎖舟,上下遠俯,近攀白帆碧檣,映帶如畫。
第八景:'瀾閣濤撼鐘聲',回瀾閣砥柱中流,洪濤飚起,鏗鏘澎湃與鐘聲相應響,聽之令人心潮激蕩,韻味無窮。
第九景:'掛劍臺秋風',季子掛劍之臺,周環(huán)四水,巋然獨存,憑吊蒼茫,穆然想古讓('讓'應為'徐'—筆者注)國之風焉。
第十景:'濕翠堂春霽',堂在城東北隅,北踞城閣,南臨河水,窗開綠蔭滿塞,萋然可觀。
泗州城的空前繁榮除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外,還有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即明祖陵的修建。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在泗州城北13里處找到了朱家祖墳。于是大興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尸骨。明祖陵的聲威既給泗州城帶來了空前繁榮又給其帶來隱患。最終使這座形勝之區(qū)的千古名城,于康熙19(1680)年,遭到滅頂之災,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永為黿鼉之窟。'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個龐貝。由此,在民間至今到處流傳著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話傳說。

神話歸神話,其實泗州城的沉因有二:一是黃河南徙,攔入清口,遏淮不得直下。加之康熙19年山洪暴發(fā),淮河下游淤塞,河水高出堤外數(shù)尺,靈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后與州城一起沉沒;二是明代治水專家潘季馴采取'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河方針,大筑黃河兩岸堤防,堵塞決口,束水攻沙,同時修筑高家堰(即洪澤湖大堤),迫淮水入黃河攻沙。他大修黃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黃河南岸堤防,把黃河兩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陰。經(jīng)過這次大規(guī)模治理,黃河一時趨于穩(wěn)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斷淤高,黃河兩岸決口增多。在明萬歷統(tǒng)治時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黃河決口18次,幾乎年年決口。在明朝統(tǒng)治期間,淮河流域的變化,除黃河主流由向南轉(zhuǎn)而向東,經(jīng)徐州奪泗奪淮,災區(qū)下移到江蘇和山東以外,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閘壩以分淮入海入江。明萬歷32年(1604年),還開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駱馬湖之間的運河,以避免黃河航運的危險,這就是現(xiàn)在的韓莊運河的一部分。雖然暫時換來了黃河的太平與安寧,但卻人為的抬高了水位。潘季訓被削職后,朝廷特派巡按御史邵陛前往泗州治水,邵陛所筑的邵公堤和保護明祖陵的磚石堤,雖然換來了暫時的太平,但其結(jié)局已注定了泗州城難逃淹沒的厄運。據(jù)查:自明萬歷19年到21年(1591——1593),泗州連續(xù)3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魚游城關,舟行樹梢,百姓死者不不計其數(shù)。到了清朝,異族統(tǒng)治者只知筑壩攔水,不思疏導根治水患,最終導演了這座千古名城沉沒的悲劇。

泗州城沉沒后,州署移治于盱山西北麓,懸絕淮湖。直到97年后的乾隆42年(1777),'巡撫閔公,以治隔淮湖,控馭不便,虹最近泗,請裁虹歸泗,版圖、民賦一并于泗,并以城為州治 ┄┄上從其請。'乃將州治由盱山遷于虹(今安徽泗縣城),仍轄盱眙、天長、五河三縣。是時。至此,虹縣正式加入泗州大家庭,原泗州地區(qū)(今江蘇泗洪大部分)和虹縣(今安徽泗縣)正式合并,成立新泗州,并在原泗州地區(qū)(今江蘇泗洪縣半城鎮(zhèn)增加州判,來有效管轄原泗州地區(qū)),虹縣降為虹鄉(xiāng)?!而P陽府志》載: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長淮,重岡東拱,靈璧西環(huán),盤龍、朱山障其左,鹿鳴、陰靈繞其右,扼徐淮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原野平曠之區(qū),而風水結(jié)聚,自然昌明,東南大都會也。'

裁虹歸泗(裁撤虹縣,并入泗州)的新泗州,于民國元年4月廢泗州為泗縣,直屬安徽省。到1949年泗縣境內(nèi)原泗州地區(qū)(現(xiàn)江蘇泗洪縣),正式析出成立泗洪縣,隸屬江蘇省。1955年盱眙縣亦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

據(jù)《泗虹合志》云:古泗州雖有十景,然其舊也,非其新也。新泗州有虹鄉(xiāng)八景,即:赤山暮雨、羊城春色、屏山晚照、陰陵夜月、柏蒲荷風、盤龍積雪、隋堤煙柳、汴水晴波。

1、赤山暮雨:赤山在州東北70里,蜿蜒千尺,土石皆紅。在暮色細雨之中,飛虹滴翠,如龍飛鳳舞,翩躚而行。古人在游赤山詩中寫道'云中隱隱草菲菲,也學高人去采薇。行到桃園流水處,杖頭挑得明月歸。'

2、羊城春色:羊城湖在州西四十里,相傳為古虹舊治,已久沒于水。據(jù)傳常于霧靄之中見樓臺城郭之狀,宛如海市蜃樓。每逢春季,湖濱芳草萋萋,野花爭艷,鹿逐羊跑,兔跳鳥飛,更兼有八角琉璃井點綴其間,更加景色迷人。有詩為證,清人龔起暉詩云:解凍波紋碧,春歸沙際暄。渚浦藏宿鷺,野水下清鳶。燕舞香泥墜,魚驚綠藻翻。杖藜從此過,歸帶碧香痕。

3、屏山晚照:屏山在州北20里,環(huán)翠如屏,故名屏山。此山似虎睡狀,又名臥虎山。山出美石。傳說在山坡有潔白巨石,在夕陽映照之下,銀輝四射,站在北城門樓上亦可見。古人稱為奇景。

4、陰陵夜月:陰陵山在州西50里,山雖不大,卻名見《史記》,久負盛名,且有'陰陵山萬丈高,雀鳥難行之說。'此山為楚霸王失道處,往日山徑迂回,夜深人靜,明月高懸時,猶顯得幽靜迷人。明人葉志淑詠道:'陰陵山北小村東,舊說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經(jīng)征戰(zhàn)地,殘陽古木任鴉棲。'山北有古跡虞姬墓,墓碑上有副名聯(lián):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還有一闋《虞美人》詞:楚歌聲逐愁云起,夜帳明燈里,振衣獻舞拭龍泉,拚取一腔熱血灑君前。顧騅無語軍情變,似雪刀光亂。桃花片片墮東風,花作源頭芳草淚絲紅。

5、柏蒲荷風:在州北50里的柏家湖,每當荷花開放時節(jié),清香馥郁,別具一番情趣。滿湖荷花,白綠相映,景色優(yōu)雅。古代文人墨客,常泛舟湖上,吟詩作畫。

6、盤龍積雪:盤龍山俗稱老山,在州北30里。山石層層,盤旋而上,形如盤龍,且鱗甲宛然。山上曾建玉皇閣,在皚皚白雪相映下,尤為壯觀,古人稱之為盤龍積雪。

7、隋堤煙柳:隋堤,即汴堤,汴水即通濟渠,又叫隋唐運河。開挖于公元605年,千里汴堤夾岸植柳,濃蔭遮地,似一片綠海。陽春時節(jié),林間桃紅杏白,競相爭輝,鳥雀爭鳴,蜂飛碟舞。唐白居易詠隋堤柳云'大業(yè)年間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大業(yè)年間春二月,柳色如煙絮如雪,西有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三百里。'

8、汴水晴波:唐李益詩曰'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向長堤望,風起楊花愁煞人。隋大業(yè)年間,隋煬帝欲往揚州觀瓊花,發(fā)動民夫百萬,開挖通濟渠,河長千余里,過宿州、靈璧經(jīng)泗州穿城而過。尤以青陽鎮(zhèn)一帶水闊而深,飛橋似長虹。依橋俯視,只見汴水碧波,清澈見底。游魚淺綠水,白帆點點晴。晚霞夕照,魚歌互答。故有汴水晴波之說。'

關鍵詞:發(fā)展,演變

74
73
25
news

版權所有? 億企邦 1997-2025 保留一切法律許可權利。

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瀏覽器,建議您使用谷歌Chrome瀏覽器。 點擊下載Chrome瀏覽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