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用信用卡”,“難怪你窮!”
時間:2022-05-14 23:33:02 |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時間:2022-05-14 23:33:02 來源:行業(yè)動態(tài)
我曾經(jīng)接觸過一個著名的概念,
管道收入。 大概的意思是,我們的收入就像蓄水池,我們有兩個方法給這個蓄水池蓄水。
- 第一種方法,是一桶一桶地提水,
- 還有一種方法是修管道,讓水自動流進來。
就這個故事,我是感觸非常深的。
我去年給三家公司干活,月收入小三萬吧,但卻一點都不開心——實在太累了。
曾經(jīng)有一次連續(xù)3天都沒休息,拿命換來的錢,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我都在工作。
算算時薪,性價比非常低。
閑暇時間,我停下來思考:為什么自己掙錢這么累?
其實就是因為我掙錢一直都靠提桶思維。
提桶思維有什么不好呢?就像我前面說到的那樣,多勞多得,一旦某天你不想提了或者你因為某些因素沒法提了……
收入就斷了。 所以,我一直認為,掙錢的本質(zhì),是認知的變現(xiàn)。 今天,我把這段時間關于掙錢的逆向思維的三個認知,分享給你。
1 買不起房子,卻年回報超15%, 是如何做到的? 在一線城市什么職業(yè)是最好的呢?
那當然是“包租婆”了!
“包租婆”這個詞語就等于躺著掙錢,收收錢,打打麻將,喝喝下午茶……
加班是什么?996是什么?
從來不知道。
當然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里,包括我自己,“包租婆”可不是你想當就能當?shù)摹?br>
我自己就在深圳工作,就拿我現(xiàn)在住的這個小區(qū),均價在6萬,即使我算個很小的80平小房子,總價也是480萬,首付30%,那也得144萬。
前幾天我才看了深圳地區(qū)平均收入,大部分人都是月收入低于1萬。
如果不是家里有礦,或者少部分靠創(chuàng)業(yè)年入百萬以上的,靠自己的工資收入,不吃不喝也很難買上。
小200萬拿出來確實很難,但卻我有一位朋友,她厲害了——拿不出首付買房子,但她每月收房租卻收得美滋滋的!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價格沒那么敏感,很多人愿意為格調(diào)付費。 租個房子,再美化美化,4000一個月租來的,你卻可以把美化后的房子以5000租出去。
這個溢價,就是你掙錢的空間。
用朋友的話說:“我買不起房子,那我可以借別人的房子啊?!?br>
大家覺得每個月掙一兩千好像也沒什么意思對吧?
但是我告訴你,除去雜七雜八的成本,這個方法的年化收益在15%以上。 你再看看你吃土的余額寶回報率,想想你做其他的事情,能做到長期得到這個收益嗎?
三個字:不容易。
2 窮人一切靠自己, 富人知道聰明地借 我經(jīng)常會聽到我的一些朋友會很自豪地說,“我從來不用信用卡。”
言語之中,還帶著對借債的不屑。
但是我的另外一個朋友,卻巧妙地利用信用卡的50天無息期,去買基金。
前一段時間那一波大漲,她輕松地攢夠了帶媽媽去泰國旅游的錢。
我有一個姐們,美國名校畢業(yè),早早地給自己買了年交5萬美金的年金險,那份保險期待年化收益可以達到6%。
今年她發(fā)現(xiàn)另外一處好生意,于是就拿保單去做貸款,貸款利率才2%,妥妥地,賺到了中間的利息差。
也就是說,她根本不用自己掏錢買這個保險,4%的利差就自動流到自己口袋了。
以前看過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笑話說:
絕對不要把錢存在銀行。 為什么?
因為你存在銀行的錢都被富人拿去做投資了。
所以,能借錢生錢的人絕對是擁有一流的財商腦袋。
你還別說,人家這種借錢來生錢的方式,都已經(jīng)有了名字了:
OPM模式。也就是“other people’s money”,用別人的錢來生錢。 京東強子大哥就是這種模式?。?br>
*顧客在京東付款買了東西,但京東給商家結賬卻不是即時當天到賬的,可能會在一周之后。
*于是,在這個周期,京東就有了沉淀資金,用別人的錢掙錢,而且無息,這才是最聰明的掙錢方法。
很多人不懂得“借”的思維和智慧,靠自己一點一點吭哧吭哧地掙錢……
也沒什么啊,就是比較慢比較累而已。
別人的掙錢是乘法,你的掙錢卻是加法,甚至是倒貼。 最可怕的是,倒貼的時候,還以為自己做到了不借債,能力有多在線。
3 越是寂寂無名,越是要借 除開借錢,還能借什么?
借別人的名氣。 我去年免費給一位財經(jīng)老師服務了半個月,一些看不懂我的人說我太傻。
但我自己卻不這么認為,這位老師在金融界小有名氣,跟他合作,可以讓他為我背書,手上握到了靠我自己沒法接觸到的渠道和人脈。
我下次再要去找別人合作,也有了案例和資源。
因為有了良好的背書,可以拿到更好的合作,這樣下來形成良性循環(huán),我能掙到的錢也更多了。
前段時間,孫宇晨花3000多萬跟巴菲特吃午餐。眾說紛紜,都說他是個賺關注的騙子。
老實說,你要說收益和成本比,他們搞金融的比誰都算得精。
孫宇晨們,根本不會在意這些罵名。借完巴菲特股神的名氣,再借一波被人罵的曝光,正是人家想要的效果。
你看,流量刷了一波吧。
除了借名氣,還可以再借什么呢?
借經(jīng)驗。 我以前非常喜歡的一個美妝博主,從《城市畫報》辭職出來創(chuàng)業(yè)。
但是,她沒有用自己的資金啟動,而是拿了自己的歷史工作經(jīng)驗做了一份商業(yè)計劃書,最后成功拿下第一筆投資。
其實她也并不是缺錢創(chuàng)業(yè),她缺的是創(chuàng)業(yè)過程的經(jīng)驗。
她拿了風投團隊的錢,那團隊當然希望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回報率,這個時候,她的商業(yè)模式、下一步的籌資計劃、經(jīng)營過程中的風險和資源,風投團隊都可以給出非常好的建議。
越是沒有名氣的時候,越要有智慧地借助別人的力量,而不是一個人悶聲干。 4 寫在最后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勤勞,要刻苦,這樣才能考上好的大學,這樣才能夠出人頭地。
但是,
卻從來沒人教我們?nèi)绾握_地思考。 父母一輩灌輸給我們的很多固化思維,阻礙了我們更好地發(fā)展。
*“凡事靠自己?!?br>
*“我沒有錢,怎么能理財投資呢?”
*“借錢就是敗家”……
這些,都是自以為很正確,但深入剖析卻非常錯誤的思維。
我記得大學時代學金融的時候,就學習過
“馬太效應”——
*馬太把1000個金幣交給三個管家。
*第一個拿去投資了;
*第二個拿去買材料做成商品出售;
*第三個,出于安全起見,把金幣埋在了大樹下。
*結果呢?
*第一個管家賺了3倍,第二個管家賺了1倍,第三個,把帶土的金幣原額奉還。
*馬太大怒,把第三個管家的錢沒收了,賞給了第一個管家。
你看,會掙錢的人,最后就是比你更輕松地,得到了更多的錢。 強者愈強,而弱者只會以比表面可見更快的速度,被拉開距離。
遲早的局面是,強者除了有躺賺的資產(chǎn),而且他們的單位勞動時間還更加值錢。
“躺賺”這一詞語被很多人貶化,所以大多數(shù)人還處于跪著掙錢的階段。
請問,跪著能掙很多錢嗎? 跪著掙錢的模式又可以持續(xù)多久呢?跪不下去的時候,你該怎么辦?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