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无码青草_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_欧美人与鲁交大毛片免费_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精东

15158846557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15158846557 在線咨詢
所在位置: 首頁 > 營銷資訊 > 信息時代 > 計算機應用技術

計算機應用技術

時間:2024-01-22 05:30:01 | 來源:信息時代

時間:2024-01-22 05:30:01 來源:信息時代

第1章 計算機應用基礎
1. 服務器:
一種可供網絡用戶共享的、高性能的計算機,一般具有大容量的存儲設備和豐富的外部設備,其上運行網絡操作系統(tǒng),要求較高的運行速度。服務器上的資源可供網絡用戶共享。
2. 工作站:
一種介于PC機和小型機之間的高檔微型機,通常配備有大屏幕顯示器和大容量存儲器,具有較高的運算速度和較強的網絡通信能力,有大型機或小型機的多任務和多用戶能力,同時兼有微型機操作便利和人機界面友好的特點。
3. 人工智能(AI):
一般是指利用計算機模擬人腦進行演繹推理和采取決策的思維過程,是計算機在模擬人的智能方面的應用。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是在計算機中存儲一些定理和推理規(guī)則,還有經驗性只是,然后設計程序,讓計算機根據這些知識、定理和推理規(guī)則自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人工智能是計算機應用的前沿學科,主要應用領域有專家系統(tǒng)、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自動定理證明、自動程序設計、機器人學、博弈、醫(yī)療診斷、人工神經網絡等。
4. 運算器:
運算器又稱算數(shù)邏輯部件,簡稱ALU,是計算機用來進行算數(shù)運算和邏輯運算的部件。
5. 存儲器:
計算機中具有記憶功能的部件,用來存放程序或數(shù)據。程序中的指令總是被送到控制器解釋執(zhí)行,數(shù)據則總是被送到運算器進行運算。存儲器就是一種能根據地質存取指令和數(shù)據的裝置。
6. 控制器:
計算機的指揮系統(tǒng),控制器的作用就是控制整個計算機的各個部件有條不紊地工作??刂破饕话闶怯芍噶罴拇嫫?、指令譯碼器、時序電路和控制電路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從內存讀取指令并執(zhí)行指令。
7. 指令:
能被計算機識別并執(zhí)行的二進制代碼,它規(guī)定了計算機能完成的某一種操作。一條指令通常有兩個部分組成:即操作碼和操作數(shù),其中操作碼指該指令要完成的操作的類型或性質,如取數(shù)、做加法或輸出數(shù)據等。操作數(shù)指操作對象或所在的單元地址,操作數(shù)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地址碼。
8. CPU:
計算機的核心部件,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及寄存器等組成,它起到控制整個微型計算機工作的作用,產生的控制信號可以對相應的部件進行控制,并執(zhí)行相應的操作。隨著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發(fā)展,如今在微機中,CPU被集成在一片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芯片上,這種芯片稱為微處理器。因此,通常把微機中的CPU稱為微處理器。
9. 內存:
又稱主存,是CPU能直接尋址的存儲空間,由半導體器件制成,內存用來存放計算機運行期間所需要的信息,內存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內存按其存儲信息的原理和功能又可分為兩類:隨機存儲器和只讀存儲器。
10. 外存:
內存的延伸,主要作為一種輔助存儲設備使用。通常外存都被用來存放一些暫時不用而又需長期保存的程序或數(shù)據,當CPU需要執(zhí)行外存中的程序或處理外存中的數(shù)據時,必須現(xiàn)將其調入內存RAM中,然后才能被CPU執(zhí)行和處理。所以,外存實際上是一種輸入/輸出設備。微型機上常用的外存有硬盤、軟盤、光盤等。
11. 隨機存儲器(簡稱RAM):
是計算機的主存,通常所說的計算機內存容量就是指RAM存儲器的容量,其特點是:在計算機加電正常工作時,既可以從中讀出信息,也可以隨時寫入信息,但只要計算機一斷電,RAM中的信息變回丟失。所以,RAM是一種必須在計算機正常工作時才能使用的可讀可寫的存儲器。
12. 只讀存儲器:
簡稱ROM。ROM與RAM的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在計算機正常工作時,只能從中讀出信息,而不能寫入信息,因此稱為只讀存儲器;二是ROM中的信息不會因為計算機斷電而丟失,也就是說,ROM中的信息一旦寫入便可長期保存供讀取使用。因此,ROM中一般存放計算機系統(tǒng)管理程序。
13. 內存容量:
指計算機系統(tǒng)所配置的內存總字節(jié)數(shù),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空間,是衡量計算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內存容量越大,容納的程序和數(shù)據量就越多,運行速度就越快,處理能力就越強。
14. 總線:
一組連接計算機各部件的公共通信線路。在計算機中,各個有關聯(lián)的部件不是單獨地使用導線一一連接起來,二是都鏈接到總線上,這樣各部件之間的通信關系就變成面向總線的單一關系。采用總線結構便于部件和設備的擴充,也容易使不同設備間實現(xiàn)互聯(lián)。
15. PCI:
即外圍元件互聯(lián)。它是一種32位的高性能的局部總線,可擴展到64位,與ISA總線兼容。PCI總線是當前最流行的總線之一,已經成為Intel即插即用(PnP)規(guī)范的典范。PCI總線廣泛用在高性能微機主板上,現(xiàn)在的微機和服務器大多采用PCI總線。
16. BIOS芯片:
BIOS是PC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tǒng),其內容被集成在主板的一塊特殊芯片中,該芯片因此被稱為BIOS芯片,主要保存著有關系統(tǒng)的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程序(即驅動鍵盤、顯示器、鼠標、磁盤、打印機等設備工作的程序)、系統(tǒng)信息設置程序、開機加電自檢程序和系統(tǒng)啟動自舉程序等。
17. 應用軟件:
除了系統(tǒng)軟件之外的所有軟件,是由計算機生產廠家或軟件公司為支持某一應用領域、解決某個實際問題而專門研制的應用程序。
18. 系統(tǒng)軟件:
指管理、監(jiān)控、維護計算機系統(tǒng)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的程序集合,是計算機正常運行不可缺少的,一般由計算機生產廠家或由軟件開發(fā)人員研制,一般與具體的應用無關,可確保應用軟件能夠正常運行,也可以為用戶開發(fā)具體的應用程序提供必不可少的開發(fā)平臺。
19. 字節(jié):
來自英文Byte,簡記為B,音譯為“拜特”。通常將8個二進制位作為一個存儲單元,稱為1個字節(jié)。字節(jié)是計算機處理數(shù)據的基本單位,在計算機內部,數(shù)據傳送也是按字節(jié)的倍數(shù)存儲的。
20. 位:
音譯為“比特”。存放一位二進制數(shù)的記憶單元稱為1個二進制位,簡稱“位”。位是計算機存儲數(shù)據、表示數(shù)據的最小單位。通常用一個bit來表示一個開關量,例如1代表“開關閉合”,0代表“開關斷開”。
21. ASCII碼:
目前計算機普遍采用的字符編碼之一。ASCII是英文“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的縮寫,意為“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ASCII碼已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采納,作為國際通用的信息交換標準代碼。ASCII碼用七位二進制數(shù)表示一個字符,由于 27=128,所以共有128種不同組合,可以表示128個不同的字符。其中包括:數(shù)碼0~9,26個大些英文字母,26個小寫英文字母以及各種運算符號、標點符號及控制字符等。
22. 主機:
在硬件系統(tǒng)中,CPU、內存和連接輸入輸出裝置的借口統(tǒng)稱為主機。微型計算機的主機通常被制作在一塊印刷電路板上,將其稱為主機板,簡稱主板。
23. I/0接口:
CPU與外部設備之間交換信息的連接電路,它們通過總線與CPU相連,實現(xiàn)主機與外設之間的信息交換。
24. 地址:
在微型計算機中,整個內存通常被劃分成很多的存儲單元,每個存儲單元一般可存放8位二進制數(shù),要執(zhí)行的程序和要處理的數(shù)據就是被存放在這些存儲單元中。每個存儲單元都有唯一的編號,稱為該存儲單元的地址。按地址訪問存儲單元就能準確讀取其中的內容。這就如同賓館中的每個房間都有唯一的房間號一樣,按房間號就能找到住在該房間的人。CPU能夠訪問的最大尋址范圍與CPU的地址總線的根數(shù)有關。若CPU的地址總線有32根,則尋址范圍為0~232-1。
25. 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
位于CPU和內存之間的小容量存儲器,它的工作速度比一般內存快的多。設置高速緩沖存儲器就是為了解決CPU速度和RAM速度不匹配的問題。
26. 主頻:
指CPU的時鐘頻率,即CPU在單位時間(秒)內發(fā)出的脈沖數(shù),其度量單位一般為Mhz或Ghz。主頻是衡量PC機運行速度的主要參數(shù),主頻越高,執(zhí)行一條指令的單位時間就越短,速度就越快。
27. 字長:
計算機內部一次可以處理的二進制數(shù)碼的位數(shù),它通常是取字節(jié)數(shù)的整數(shù)倍。子嘗試衡量計算機性能的重要指標,通常與CPU內部的寄存器、運算器的位數(shù)、系統(tǒng)總線的指令寬度有關。一般情況下,字長越長,一個字所能表示的數(shù)據清晰度就越高,數(shù)據處理的速度也越快。
28. 運算速度:
指計算機每秒所能執(zhí)行的指令條數(shù),它取決于指令的執(zhí)行時間。運算速度是衡量計算機性能的重要指標。
29. 多媒體技術:
指能夠交互式地綜合處理多種不同的感覺媒體(多媒體)的信息處理技術,也就是說把一種文字、圖形、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表現(xiàn)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將多媒體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完成一系列隨機性交互式操作的技術。
30. 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中的第二條對什么是計算機病毒作了嚴格定義: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shù)據,影響計算器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第2章 中文操作系統(tǒng)Windows 2000
1. 桌面:
是在啟動Windows 2000時,首先出現(xiàn)在屏幕上的區(qū)域。它是Windows 提供給用戶操作計算機的平臺,Windows的操作都是在說面上進行的。
2. 窗口:
是屏幕上的一些矩形區(qū)域,是Windows應用程序的界面。窗口可以縮小成任務欄上的一個圖標,也可以放大到整個屏幕。
3. 活動窗口:
即當前的工作窗口,又稱當前窗口。在有多個打開的窗口時,只有一個是活動窗口,它就是位于最上層,不為其他窗口遮掩的那個窗口。
4. 圖標:
是代表諸如文檔、文件夾或程序等文件的小圖片。例如,用一個“垃圾桶”圖片代表“回收站”程序。
5. 快捷鍵:
又稱組合鍵,指再按住某鍵的同時再按其他鍵,一般用來實現(xiàn)特殊場合的方便操作。
6. 對話框:
是Windows和用戶進行信息交流的一個界面。
7. 菜單:
是可供選擇的命令項目列表。
8. 工具欄:
由一組相關的圖標按鈕組成,可以用鼠標單擊某個按鈕來激活對應的某一項菜單命令中的相應功能。
9. 回收站:
硬盤上的一塊特殊區(qū)域,用來存儲已刪除的文件、文件夾或Web頁,直到清空為止。用戶從硬盤刪除任意這些項目時,Windows 2000會將其放到回收站,用戶可以把“回收站”中的項目恢復到其再系統(tǒng)中原來的位置。
10. 快捷方式:
是到計算機或網絡上的任何可訪問的項目(如程序、文件、文件夾、磁盤驅動器或另一臺計算機)的鏈接??旖莘绞娇煞胖迷诟鱾€位置,如桌面上、“開始”菜單上或特定文件夾中。
11. 默認值:
又稱缺省值,是指未經用戶設置而由計算機系統(tǒng)事先已設置好的參數(shù)值。在Windows系統(tǒng)中,很多選項都有默認值。
12. 選項卡:
是將某一類功能在對話框中以卡片的形式出現(xiàn),一個對話框往往有多個卡片,層疊放置,點擊代表該類功能的卡片,該卡片就會翻到最上面,卡片上有該類子功能的詳細分類。
13. 選中:
又稱選定,是指在一個項目上作標記,以便在該項目上執(zhí)行隨后的操作或命令。
14. 選擇:
在Windows中是指用鍵盤或鼠標確定一個可以引發(fā)一個動作的項目。
15. 文件:
指被賦予名字并存儲在磁盤上的一組相關信息的集合。
16. 應用程序:
應用程序是完成某種特點工作的計算機程序。
17. 文檔文件:
是應用程序創(chuàng)建的任何文件,包括輸入、編輯、查看和保存的各種信息。例如文章、信函、電子報表和圖片等。
18. 文件夾:
磁盤上存放大量的文件,為了便于對文件的管理,一般把應用程序、文檔等文件分門別類地存放在某個地方,稱之為“文件夾”。
19. 根文件夾:
磁盤上所有文件夾形成的邏輯結構稱為樹形結構,最頂層的文件夾稱為根文件夾,每個磁盤只有一個根文件夾。
20. 關聯(lián):
是指將某種類型的文件同某個應用程序通過文件擴展名聯(lián)系起來,以便在打開任何具有此類擴展名的文件時,自動啟用該應用程序。
21. 控制面板:
是Windows 2000的一個重要的系統(tǒng)文件夾,是一個對Windows系統(tǒng)進行設置的工具集,其中包含許多獨立的工具。
22. 碎片整理:
同一磁盤文件的各個部分分散在磁盤的不同區(qū)域。刪除磁盤上的文件和添加新文件時會產生碎片,它減慢了磁盤訪問的速度。查找與文件碎片的過程稱為碎片整理。
23. 剪貼板:
剪貼板是Windows在內存中開辟的一塊臨時存放交換信息的區(qū)域,是Windows提供的信息傳送和信息共享的方式之一。
24. 格式化:
格式化是指對磁盤進行的操作,新磁盤在使用之前必須進行格式化,對用過的磁盤也可以進行格式化,但會刪除磁盤上原有的信息。
第3章 文字處理軟件Word 2000
1. 文本:
一般是指字母、數(shù)字、符號、漢字等文字信息,不包括圖形、圖像、格式信息等。
2. 插入點:
在Word文檔窗口中,用來指出當前編輯位置的一個不斷閃爍的豎線稱為插入點,通過移動插入點可以改變編輯位置。當輸入文字時,插入點會隨文字的輸入自動右移,始終指向下一個字符的輸入位置。
3. 撤銷:
在Word中,撤銷是對已完成的操作進行取消的一種操作,相當于后退一步或若干部,使文檔還原為操作前的狀態(tài)。
4. 恢復:
在Word中,“恢復”的功能與撤銷相反,它的作用是對已撤銷的操作進行恢復。
5. 剪貼板:
是程序之間靜態(tài)交換處的驛站。它是由Windows在內存中開辟的臨時存儲空間。不管什么時候剪切、復制和粘貼信息,在新的信息存入之前,或是退出Windows之前都一直保存著。
6. Word中的選項卡:
是對話框中的一個對象(元素),用來表示一個菜單命令的多種功能。直接單擊所選的選項卡,可以顯示該選項卡的內容,用戶可選擇所要的功能。
7. Word中的定位:
定位也是一種查找,只是查找的目標不是內容而是一個位置。
8. 自動更正:
是Word一個非常有用的功能,可以在文本輸入的過程中自動檢測并更正鍵入的錯誤,包括拼錯的單詞、語法錯誤和大小寫錯誤等,總之,凡記載在自動更正詞庫中的錯誤都可以再輸入的過程中得到自動更正。
9. 文檔:
是指包含格式的可編輯的文件。
10. 文本框:
是一種可以移動且大小可調的文本或圖形容器。在Word中,文本框是作為圖形對象引入并被使用的。文本框的內容可以是橫排文字和豎排文字,也可以是圖片、圖形、表格等非文本內容。文本框的使用為文本的處理提供了更好、更為靈活的方式,從而使文本也能像圖片一樣被編輯處理。
11. 當前文檔(活動文檔):
在Word中,當同時打開或新建多個文檔時,Word會為每一個文檔分配一個文檔窗口,當前正在編輯的那個文檔稱為當前文檔或活動文檔,插入點總是在當前文檔窗口中,用以指出當前編輯位置。當前文檔可以通過窗口下拉菜單在所有打開的文檔中進行選擇。
12. 文檔窗口:
在Word中,用于顯示和編輯文檔的區(qū)域稱為文檔窗口,窗口內通常有一個不斷閃爍的豎線“|”,稱為插入點;還有一個水平標尺、垂直滾動條、水平滾動條、試圖按鈕和一個文檔結束標記等。
13. 模板:
是一種按名保存的特殊文檔,所保存的是某一類文檔框架,它的內容通常是一組樣式的集合,它包含了該類文檔的內容機構及其格式化信息,利用它可以建立很多具有相同框架的文檔,為生成形式相同而內容不同的文檔提供了便利。最常用的模板是Normal模板,它是一種空白模板,是用戶創(chuàng)建文檔時默認的模板。
14. (文檔)視圖:
在Word中,文檔視圖是指文檔的顯示方式。因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顯示文檔,往往可以突出文檔中用戶所關心的部分,從而可以更有效地編輯文檔。常見的文檔視圖有普通視圖、頁面視圖、大綱視圖、全屏視圖、打印預覽、Web版式視圖、文檔結構圖。
15. 普通視圖:
是一種最常用的文檔視圖,顯示時突出文本內容,忽略文檔中除文本內容之外的其他內容,如圖片、頁眉頁腳等。在這種視圖下占用計算機資源少,響應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16. 文檔結構圖;
文檔結構圖是Word中可以顯示當前文檔結構的一種視圖,相當于給出當前文檔的標題索引。文檔結構圖顯示的標題結構必須是在大綱視圖下創(chuàng)建的文檔標題結構,或是在其他視圖下通過應用標題樣式建立的文檔各級標題。文檔結構圖只能把文檔中的各級標題提取出來,如果文檔標題沒有使用標題樣式,則這種標題不能被提取。
17. “所見即所得”:
是對文檔排版方面的一種描述,也是Word很有特點的一個功能。“所見即所得”用以描述排版的結果可以馬上在屏幕上看到,也就是說。屏幕上看到的就是所得到的結果。
18. 首行縮進:
是指段落的第一行相對段落的左邊界縮進,如默認的是首行縮進兩個字符(最常見的中文段落格式就是首行縮進兩個漢字寬度)。
19. 懸掛縮進:
是指除段落第一行以外的其余各行相對段落左邊界的縮進。
20. 左縮進:
是指段落的左邊界相對左頁邊距的縮進值,初始值為0,表示左邊界與左頁邊距重合。通過兩個微調按鈕可對左邊界縮進值進行設置,也可以直接輸入縮進值。
21. 段前間距:
是指當前段落與上一段落之間的間距或所選若干段落之間的距離??梢酝ㄟ^設置間距量來達到的要求
22. 行距:
是指段落內文本行之間的垂直距離,行距的設置是以段落為單位的。默認行距是單倍行距。
23. 兩端對齊:
是指段落各行均勻地沿左右邊界對齊,最后一行為左對齊。這是正文段落默認的對齊方式,這種方式能自動調整每一行中的空格,以保證段落的左右邊界對齊。
24. 項目符號和編號:
在文檔中適當使用項目符號和編號可以使文檔的局部層次更加分明,重點突出。
25. 制表位:
就是按鍵盤上的Tab鍵,它的作用是使文本跳到下一個預定的位置。默認的制表位是從標尺左端開始,每間隔0.75厘米是下一個制表位。
26. 樣式:
就是一組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的組合,將這種格式組合命名后保存起來,便得到了一種樣式,在需要時便可以通過樣式名來使用所定義的格式。因此,樣式主要是用來保存用戶所設置的文本格式、方便格式的重復使用。
27. 頁面:
Word文檔中的頁面與通常所說的圖書的頁其實是一回事,它是文檔版面設計和文檔打印時的基本單位,圖書的排版和印刷也是以頁為單位進行的。文檔的頁面通常是系統(tǒng)根據默認的頁面大小或用戶設置的頁面大小自動分頁的。
28. 頁面設置:
指的是確定所使用的紙張規(guī)格和頁邊距,這兩個數(shù)值一旦確定,頁面的文本區(qū)域大小也就確定了。
29. 節(jié):
在Word中引入了“節(jié)”的概念是為了方便設置一片文檔中的不同頁面格式。Word默認的頁面設置有效范圍是節(jié)。對于一篇文檔,如果具有統(tǒng)一的頁面格式,則不用分解;反之,如果需要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頁面格式,則需要分節(jié)。在同一節(jié)內,頁面格式是相同的,不同的節(jié),頁面格式可以不同。
30. 打印預覽:
是指文檔在實際打印之前,先在屏幕上模擬顯示實際打印時的頁面效果。通過這種打印效果的預先瀏覽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打印浪費。
31. 圖形處理:
是指對圖形的各種處理,在Word文檔中,可以方便地插入圖片,繪制圖形,制作藝術字,也可以對圖片進行放大、縮小及裁剪等,對圖文排列位置進行調整,以使版面更加美觀,圖文并茂。
32. 圖文混排:
主要是指既有文本內容又有圖片、圖形、表格等非文本內容的文檔的一種排版形式。在Word中,圖文混排主要是通過設置文字環(huán)繞圖片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環(huán)繞方式主要有上下型、四周型、緊密型和穿越型等。環(huán)繞方式設置得當可以獲得非常好的圖文混排效果。
第4章 電子表格軟件Excel 2000
1. 工作簿:
是計算和存儲數(shù)據的文件,若干個工作表在一起構成了“工作簿”,其擴展名是“.xls”,默認有3張工作表,最多可包含255張工作表。
2. 工作表:
就是平時所說的電子表格,是用來存儲和處理數(shù)據的表格頁。工作表是Excel窗口的主體,由單元格組成。
3. 單元格:
是組成工作表的最小單位,每個單元格由行號和列標來定位,其中行號位于工作表的左端,順序為數(shù)字1,2,3,…,列標位于工作表的上端,順序為A,B,C,…。
4. Excel中的數(shù)據:
主要包括文本、數(shù)值、日期時間和公式等類型。
5. Excel中的名稱框:
在編輯欄左側,用來顯示單元格或區(qū)域的名字。
6. Excel中的編輯欄:
在格式工具欄下方,用于顯示單元格的內容、輸入編輯單元格的內容。
7. 文本運算符:
在Excel中文本運算符用“&”表示,用于將兩個文本連接起來,其操作的對象可以是帶引號的文本,也可以是單元格地址。
8. 區(qū)域運算符:
在Excel中區(qū)域運算符用“:”表示,表示對兩個單元格之間(包括單元格)的所有單元格進行引用。
9. 交叉運算符:
在Excel中交叉運算符用“空格”表示,表示引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單元格區(qū)域的重疊部分。
10. 運算符:
是公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明完成什么樣的運算。主要包含算數(shù)運算符、比較運算符、文本運算符和引用運算符。
11. 單元格引用:
公式中引用單元格,公式的復制可以避免大量重復的公式輸入工作。單元格引用分為相對引用、絕對引用和混合引用。
12. 相對引用:
公式在復制中單元格的引用隨著行的不同而自動調整,這種隨公式變化而自動變化的引用稱為相對引用。
13. 絕對引用:
在行號和列號前加上“$”符號,代表絕對引用。公式復制時引用單元格將不會隨著公式位置變化而改變。
14. 混合引用:
是指單元格地址的行號或者列號前面加上“$”符號,公式在復制時,引用單元格行或列其中一項將會隨著公式位置變化而改變,另一項將不會隨著公式位置變化而改變。
15. 樣式:
實際是一組格式化設置的集合。
16. 工作表的格式:
主要是對數(shù)據的使用格式、字體、對齊方式、邊框線、色彩、圖案、行高和列寬的設置。
17. 條件格式:
它的功能是用醒目的格式設置選定的區(qū)域中滿足條件的數(shù)據單元格格式。
18. 數(shù)據清單:
是指包含相關數(shù)據的一系列工作表數(shù)據行,又稱為數(shù)據列表。數(shù)據清單可以像數(shù)據庫一樣使用,其中行表示記錄而列表示字段,每一列包含相同類型的數(shù)據,每一列的第一個數(shù)據是該列數(shù)據的名稱,相當于數(shù)據庫的字段名。
19. 數(shù)據篩選:
是指在數(shù)據列表中記錄非常多的情況下,把滿足指定條件的數(shù)據記錄顯示出來,而其他數(shù)據暫時隱藏起來。Excel提供了兩種數(shù)據篩選的方法:“自動篩選”和“高級篩選”。
20. 分類匯總:
Excel可以將同類數(shù)據匯總在一起,對這些同類數(shù)據進行求和、求均值、計數(shù)、求最大值、求最小值等運算。
21. 編輯欄:
格式工具欄下方是編輯欄,用于顯示單元格的內容、輸入與編輯單元格內容。
22. 頁面設置:
是指設置文檔的總體版面布局以及選擇紙張的大小、方向等細節(jié)。
第5章 演示文稿制作軟件PowerPoint 2000
1. 文稿窗口:
是用于顯示和編輯文稿的區(qū)域。一般情況下,文稿窗口都處于最大化狀態(tài),以獲得最大的編輯區(qū)域,單擊菜單欄左端的按鈕,可調出文稿窗口控制菜單。
2. 視圖方式切換按鈕:
演示文稿窗口的左下方有5個按鈕,它們是視圖方式切換按鈕,用于快速切換到不同的視圖,從左到右依次是:“普通視圖”、“大綱視圖”、“幻燈片視圖”、“幻燈片瀏覽視圖”和“幻燈片放映”。
3. 設計模板:
包含配色方案、具有自定義格式的幻燈片和標題母版、意見字體樣式,他們都可用來創(chuàng)建特殊的外觀。
4. 狀態(tài)欄:處于窗口的最下方的信息欄中,用于顯示有關命令或操作過程中的信息。
5. 對象:演示文稿是由一張張幻燈片組成的,而幻燈片則是由一個個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如文本、插圖、動畫等就稱為對象。
6. 大綱窗格:
位于PowerPoint窗口的左側。在大綱窗格內,可以查看和編輯幻燈片的標題以及添加、刪除和移動幻燈片。
7. 幻燈片窗格:
位于PowerPoint窗口的右側。在幻燈片窗格內,用戶可以查看和編輯每張幻燈片的外觀和幻燈片中包含的對象以及向其中添加動畫。
8. 備注窗格:
位于幻燈片下方,用于添加備注。備注可以幫助演示文稿作者對幻燈片加以說明,幫助理解。
9. 備注:
是指演講者為幫助自己理解幻燈片而在演示文稿中添加的說明文字或其他對象。
10. 普通視圖:
默認的視圖模式,這種方式能夠全面掌握演示文稿中各幻燈片的名稱、標題和排列數(shù)序。普通視圖包括三個窗格:大綱窗格、幻燈片窗格和備注窗格。
11. 幻燈片瀏覽視圖:
在幻燈片瀏覽視圖中,用戶可以在屏幕上同時看到演示文稿中的多張幻燈片。
12. 備注頁視圖:
用戶可以向幻燈片中添加文本或圖形等備注信息,這些備注信息可以對幻燈片進行說明,也可以是幻燈片的設計思路,這些信息在幻燈片放映時不會出現(xiàn),可以幫助作者或其他用戶理解演示文稿的內容和設計思想。
13. 母版:
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幻燈片格式,它控制了幻燈片中各種元素的默認樣式,并且可以為幻燈片添加和修改形同的對象。
14. 占位符:
所謂占位符,其實就是一些虛線方框,它代表了某種對象的插入位置。
15. 預設動畫:
使用預設動畫,可以使幻燈片內的動畫效果表現(xiàn)為對不同層次逐步演示幻燈片的內容。
第6章 網絡應用基礎
1. 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
一般地說,將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獨立的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和設備連接起來,用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即網絡通信協(xié)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絡操作系統(tǒng)等)實現(xiàn)網絡中硬件、軟件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系統(tǒng),稱為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
2. 分布式處理:
是指網絡系統(tǒng)中若干臺計算機可以互相協(xié)作共同完成一個任務。這樣,對于一項復雜的綜合性任務可以采用何時的算法將任務分散到不同計算機上進行處理,由網絡內個計算機分別完成自己的任務,使整個系統(tǒng)的性能增強,具有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3. 局域網:
LAN,Local Area Network,一般是指在一間房間、一幢建筑或幾幢建筑的網絡連接,覆蓋范圍為幾公里以內的計算機網絡。
4. 總線型網絡:
總線型結構網絡的所有站點都連接在一條直線型的共享通信線路(總線)上,采用廣播方式進行通信。
5. 星型網絡:
所有站點接到一個具有轉接功能的中心節(jié)點,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各站點之間的通信都必須通過中心節(jié)點轉發(fā)。
6. 網絡節(jié)點:
是指交換機(Switch)、集線器(Hub)、網絡互連時用的路由器(Router)以及負責網絡中信息交換的設備。
7. 網絡協(xié)議:
由于不同廠家生產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和網絡設備,其操作系統(tǒng)、信息表示方法都存在差異。在計算機網絡中,為了使計算機之間能正確地交換數(shù)據,就必須事先約定好規(guī)則,用來明確規(guī)定如何交換數(shù)據。這些為網絡中的數(shù)據交換而制定的規(guī)則、標準或約定稱為網絡協(xié)議。
8. 網絡體系結構:
是指網絡層次模型和每一層網絡協(xié)議的集合。
9. Internet:
是由世界范圍內的各種計算網絡組成的覆蓋范圍最大、信息資源最多的國際性計算機網絡,被稱為因特網或國際互聯(lián)網。
10. IP地址:
是Internet中不同計算機的相互通信必須具有的相應的地址標識。它唯一地標識出主機所在的網絡和網絡中位置的編號。一個IP地址由兩部分組成:網絡號+主機號。由32位二進制位(bit)組成,每8個二進制位為一個字節(jié)段,共分為4個字節(jié)段。
11. 域名系統(tǒng):
是一個便不再Internet上的分布式主機信息數(shù)據庫系統(tǒng),將主機名解析轉換為實際的IP地址。
12. WWW:
WWW的全稱為Word Wide Web,簡稱為Web,中文名稱為萬維網。WWW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一種多媒體集合,它通過超文本(Hypertext)的表達方式,利用超鏈接(Hyperlink)將WWW上的數(shù)字信息連接在一起。
13. ISP:
是Internet服務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縮寫,是Internet服務的提供者。
14. ADSL:是非對稱數(shù)字用戶線路的簡稱,俗稱“網絡快車”,是一種通過普通電話線提供寬帶數(shù)據業(yè)務的技術。
15. URL:
URL是統(tǒng)一資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的縮寫,俗稱“網址”。
16. 超鏈接:
是一種網頁元素,它允許我們同其他網頁或站點之間進行連接。超鏈接以特殊編碼的文本或圖形的形式來實現(xiàn)鏈接。
17. HTTP:
是超文本傳輸協(xié)議的縮寫,它是瀏覽器瀏覽網頁時使用的協(xié)議。
18. FTP:
文件傳輸又稱FTP,F(xiàn)TP是文件傳輸協(xié)議(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縮寫,它是一個雙向的文件傳輸協(xié)議,允許用戶在本地計算機和遠程計算機之間傳送文件。它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Internet服務之一。
19. 搜索引擎:
是在Internet中執(zhí)行信息搜索的專門站點,它在Internet中主動搜索Web服務器中的信息,然后將搜到的信息建立索引,并將索引內容存儲到可供查詢的大型數(shù)據庫中。
搜索引擎提供的搜索方式有兩種:分類目錄搜索和關鍵詞搜索。
20. BBS:
是電子公告牌系統(tǒng)的簡稱,它是Internet用戶相互之間可以進行多對多交流的平臺。
21. 遠程登錄:
指一個本地用戶在遠程主機有一個賬號,并通過該帳號登錄遠程主機,使本地計算機成為遠程主機的終端,以訪問遠程主機系統(tǒng)資源。簡稱Telnet。
22. HTML:
是一種超文本標記語言,可以用它描述WWW上的超文本文件。HTML通過在正文文本中嵌入各種標記(tag),使普通正文文本具有了超級文本的功能。
23. 動態(tài)網頁:
又稱交互式網頁,指網頁從服務器傳遞給客戶端的時候,由服務器把它轉換成相應的HTML格式,而且會根據用戶的要求和選擇在服務器端作出相應的響應。

關鍵詞:

74
73
25
news
  • 網站
  • 營銷
  • 設計
  • 運營
  • 優(yōu)化
  • 效率
  • 專注
  • 電商
  • 方案
  • 推廣
為了最佳展示效果,本站不支持IE9及以下版本的瀏覽器,建議您使用谷歌Chrome瀏覽器。 點擊下載Chrome瀏覽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