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上治理互聯網:互聯網治理與網絡空間的馴
時間:2023-02-12 01:30:02 | 來源:營銷百科
時間:2023-02-12 01:30:02 來源:營銷百科
從根上治理互聯網:互聯網治理與網絡空間的馴化圖書目錄:第1 章 引言:根域名的問題 /1
1.1 制憲時刻 /3
1.2 根 /5
1.3 治理/7
1.4 體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 /9
1.5 本書的目標和內容組織/11
第1 部分 根資源 /13
第2 章 標識符的基礎政治經濟(Political Economy)/ 14
2.1 唯一性要求協(xié)調 /14
2.2 空間的定義/15
2.3 唯一值的分配/17
2.3.1 技術層/18
2.3.2 經濟層/18
2.3.3 政策層 /19
2.3.4 可攜帶性與轉移成本 /21
2.3.5 配給方法(Rationing Methods) /22
2.4 治理安排(Governance Arrangements)/ 24
2.5 實例:以太網地址空間 /25
2.6 框架回顧 / 27
第3 章 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空間 / 28
3.1 網絡地址空間 / 29
3.1.1 路由與IP 地址 / 30
3.1.2 注冊(Registration) / 32
3.1.3 IP 地址的調整 /33
3.2 互聯網域名空間 / 36
3.2.1 計算機命名 / 36
3.2.2 命名、分配和解析 / 37
3.2.3 域名系統(tǒng) / 38
3.2.4 域名轉換成IP 地址及反向解析/41
3.3 DNS 根域名/42
3.3.1 根域名與互聯網的穩(wěn)定性/43
3.3.2 DNS 根的競爭/46
3.4 結論 /50
第4 章 根與制度的變遷:框架分析/52
4.1 產權的形成/53
4.2 產權 /55
4.3 技術變革、稟賦和占有 / 56
4.4 體制化/58
4.4.1 制度變遷的政策制約 /59
4.4.2 產權和國際制度 /60
4.5 在互聯網治理中應用框架 /61
第2 部分 根的故事 /65
第5 章 根的培植/66
5.1 史前史 / 67
5.2 根的起源 /68
5.2.1 第一次地址分配/69
5.2.2 域名系統(tǒng)的發(fā)明 /70
5.2.3 頂級域名的爭論/2
5.2.4 早期的管理安排/74
5.3 增長和聚合/75
5.3.1 臨界規(guī)模(Critical Mass):研究與教育型網絡 /76
5.3.2 網絡聚合 /77
5.3.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骨干網(NSFNET)/78
5.3.4 域名和地址分配的國際化 /80
5.4 增長和治理 /82
5.4.1 互聯網行動委員會(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83
5.4.2 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84
5.4.3 互聯網號碼分配局(IANA)的設計/ 85
5.4.4 互聯網協(xié)會(The Internet Society) / 87
5.5 誰控制了根/90
5.5.1 聯邦網絡委員會 /91
5.5.2 解除對根的軍事管制:InterNIC 協(xié)議/92
5.5.3 結論:創(chuàng)造性的混亂 /94
第6 章 根的侵占:產權沖突 /96
6.1 稟賦(Endowments):商業(yè)應用和萬維網/ 97
6.1.1 互聯網接入市場/97
6.1.2 萬維網(WWW):域名轉變 /98
6.1.3 域名收費 /101
6.1.4 域名空間作為公共池塘資源 /102
6.1.5 產權沖突/105
6.2 二級域名沖突 /106
6.2.1 域名爭議/106
6.2.2 網絡方案公司(NSI)的爭端解決政策/110
6.2.3 注冊局的責任/113
6.2.4 關于域名轉換費用的斗爭 /114
6.3 頂級域名沖突/115
6.3.1 RFC 1591 國家代碼的授權爭端/116
6.3.2 新頂級域名newdom 和對域名收費的回應 /118
6.3.3 頂級域名能作為公共資源嗎 /121
6.4 根的沖突/124
6.4.1 互聯網協(xié)會對根主權的宣示 /125
6.4.2 美國政府的聲明/126
6.4.3 廣泛性對話/128
第7 章 根的角力 /131
7.1 IAHC 與gTLD-MoU/132
7.2 各方對gTLD-MoU 的政治反應 /136
7.2.1 網絡方案公司(NSI) /137
7.2.2 替代注冊局(Alternative Registries)/138
7.2.3 美國民間社會團體(American Civil Society Groups)/ 139
7.2.4 歐盟(European Commission) / 140
7.2.5 商業(yè)社區(qū)(Business Community)/141
7.3 向NSI 挑戰(zhàn) /141
7.3.1 反壟斷的挑戰(zhàn)/142
7.3.2 Kashpureff 的攻擊/143
7.4 美國政府的干預 /144
7.4.1 NSF 退出/144
7.4.2 白宮和美國商務部的介入 /145
7.4.3 既成事實/147
7.5 綠皮書及其后果/149
第8 章 根的體制化:ICANN 的形成 /152
8.1 從綠皮書到白皮書/155
8.1.1 反對綠皮書 /156
8.1.2 結成'支配聯盟'(Dominant Coalition)/157
8.1.3 白皮書/162
8.2 白皮書國際論壇(IFWP)/164
8.2.1 召集參與方/164
8.2.2 IFWP 進程的失敗/166
8.2.3 出師不利 /168
8.2.4 NSI 與第11 修正案 /170
8.2.5 共識的失敗 /171
第9 章 新的管理體制 /174
9.1 重新分配'.com'的利益:域名注冊商的資格認證/176
9.2 名稱空間品牌化:域名查詢服務數據庫(WHOIS)和
統(tǒng)一域名爭議解決政策(UDRP)/178
9.3 NSI 的同化/182
9.4 美國政府政策權威對根的控制 / 185
9.5 代表制度:準入壁壘/186
9.5.1 域名支持組織代表/186
9.5.2 一般用戶代表(At-Large Membership) /187
9.6 新頂級域名 /190
9.7 國家代碼和各國政府/193
第3 部分 問題與主題 /197
第10 章 作為全球性管理體制的ICANN /198
10.1 ICANN 不是什么/199
10.1.1 理論:聯邦制和以共識為基礎的自治/200
10.1.2 對上述理論的批判 /202
10.2 ICANN 是什么 /204
10.2.1 域名權利/205
10.2.2 對域名供給行業(yè)的監(jiān)管/206
10.2.3 監(jiān)督和執(zhí)法 /206
10.2.4 非正式的管理體制 /207
10.3 影響ICANN 未來的力量 / 208
10.3.1 會員資格和全球性集體行動/209
10.3.2 與民族國家(Nation-State)間未完美闡釋的關系/210
10.3.3 國際化域名(IDN)/211
10.3.4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2 和域名的新權利 / 212
10.3.5 國家代碼頂級域名 /212
10.3.6 IPv6 和路徑的可擴展性 /213
第11 章 域名的國際權利 /215
11.1 以其他任何名稱命名的網站/216
11.2 擴張商標權 /219
11.2.1 機械化的權利 /220
11.2.2 擴張監(jiān)控權利 /222
11.3 名稱中的新權利:WIPO 2/226
11.3.1 國際非專利藥品名稱列表(INN)和
政府間組織(IGO):管好自己/226
11.3.2 地理名稱/228
11.3.3 人格權/229
11.3.4 國家名稱:語義和主權/231
11.4 '表達自由'與'受控詞匯'的對立 /233
11.4.1 七個關鍵假設 /233
11.5 域名系統(tǒng)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對立/239
第12 章 財產權和體制變化:關于理論的沉思 /241
12.1 人為稀缺:'正反饋'和路徑依賴/241
12.2 誰擁有名稱空間/245
12.2.1 頂級域名中的產權 /246
12.2.2 交易成本和統(tǒng)一爭端解決政策/248
第13 章 馴化網絡/250
附錄 / 253